江苏省射阳县素有“棉花大县”之称,自1988年棉花产量首次突破一百万担、成为全国棉花总产量最高的县之后,又多次取得年产皮棉百万担以上的良好业绩。特别是从2000年到2008年连续9年,棉花产量都在100万担以上,最高的2004年还突破了200万担。按照新的行政区域口径统计,那几年全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基本都在60万亩以上。但从2009年开始,全县棉花生产的局势发生了一些变化,植棉面积大幅减少。县棉花协会调查,2009年全县的棉花面积只有50.2万亩,比2008年缩减了近15万亩,2010年比2009年又减少了近5万亩,使全县的棉花总面积降至45.2万亩。尽管在2011年受上年棉价暴涨、植棉收益大幅提增的刺激,棉农的植棉积极性普遍高涨,棉花面积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达到52.5万亩,比上年增加了7万多亩,但这种局面未能延续。受2011年棉花收购价格大幅下跌、植棉收益骤降的双重影响,今年全县的棉花面积再度回落。县棉花协会6月上旬在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全部结束以后的复查统计,只有35万亩,比2011年减少了17.5万亩,减幅超过了30%。与2008年前近10年年均植棉65万亩的面积比,减少了30万亩,减幅高达45.16%。棉花与水稻的面积比也由2008年前的1:0.78变为现在的1:1.58。随着植棉面积的减少,棉花总产量也在萎缩。从2009到2011年全县每年的棉花总产量也就在80万担左右,使在全国、全省的占比由前7年平均1.07%和17.37%降至近3年的0.65%和16.36%,同比幅度分别下降了39.25%和5.81%。
一个传统的棉花大县,何以出现植棉面积越种越少的局面?最近,县棉花协会又做了一些调查,并结相关资料,进行了多方面的比对和分析,认为原因有很多,但除了以前也有存在或遇到过的生产条件、气象状况以及棉花生产投工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等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在近几年植棉收入低而不稳,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受到挫伤的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县棉花协会“棉花生产成本调查”,棉花生产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主要是土地转、承包或承租费用以及农村公共事业费分摊等)、物化成本(含种子、农药、肥料、薄膜及育苗耗材)以及劳作用工投入在内。继2008年首次超过千元以后,近3年也都在千元以上,而且年际间的增幅越来越大。2011年达到1413.3元,比2010年的1218.34元和2009年的1015.12元分别增加了194.96元和398.18元,年度增幅分别为16%和20%。其中固定成本由2009年的73.52元逐渐增至2011年的90.33元,两年累计增加了16.81元,增幅22.9%。在物化成本中的种子、肥料、农药、薄膜及育苗耗材分别由2009年48.3元、145.8元、79.4元和168元增至2011年的54元、182.6元、123元和22.37元,两年累计增幅分别为11.8%、25.2%、54.9%和33.15%。活化劳动力的工本费用也由2009年的651.3元增至2011年的941元,两年累计增幅高达44.5%。今年从棉花生产开始至今,除了固定成本没有明显增减或调整,物化成本除了部分生产资料的投用量没有最终确定外,种子、肥料、农药的实际价格都有5%-10%不等的幅度增长。尤其是棉农自投工的工日单价和雇工的工价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和增长。根据全县农村居民上年人均纯收入测定,今年自投工日单价将超过42元,比上年增涨18.5%,而临时雇请帮工的费用,在制钵、播种、移栽阶段已开出的工价,都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左右。据此分析,今年全县棉花生产成本的增涨幅度将不会低于10%。
二是植棉收入低而不稳。植棉收入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产量和棉花的收购价格。而产量的形成又受制于天气条件和棉田的栽培管理措施及物化成本的投入。首先是产量。近3年在棉花生产期间,每年都会遇到一些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的天气,加上大部分植棉户家庭强壮劳力外出经营或务工,使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了棉花生产的主力军,其中部分人员的体能和所掌握的技能又不能完全满足棉花高产栽培的需要,对稳定提高棉花的产量都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县棉花协会根据田间测产、棉农采摘交售进度及企业收购加工等方面数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2年,棉农亩平交售籽棉的数量分别为184公斤、214公斤和191公斤,均低于在此之前近10年平均235公斤的水平。其次是棉花的收购价格。近3年棉花的收购价格起伏较大,90%的棉农又习惯于在自家门上将棉花卖给经纪人,因此棉农实际得到的价格明显低于企业的收购价。2009年每公斤籽棉的平均价格为6.6元,2010年升至10.84元,2011年又回落到7.3元。棉农种植棉花的亩直接收入(即产值)分别为1214.4元、2319.76元和1394.3元,年际间的收入落差在1000元左右。
三、比较效益更显低迷。射阳历来是个农业县,最近几年,虽然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规模持续扩大,但种植业仍以粮食和棉花为主。由于国家在连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同时,又加大了对粮农的补贴标准,使之与植棉的收益差距越来越大。就射阳而言,从2009年到2011年与棉花同在秋季收获的水稻(品种以粳稻为主,占稻谷总面积98%以上),亩产量分别为593公斤、607公斤和634公斤,市场收购均价每公斤分别为2.1元、2.56元和2.90元,高于当年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0.2元、0.4元和0.34元。加上政府包括水稻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在内,年度补贴标准分别为89元、104元和116.5元,而棉花生产,棉农得到的政府补贴分别只有45.3、12.1和15元。这样种1亩水稻的总收入分别达到1334元、1658元和1955元,除去年相对年份的生产成本768元、829元和913元以后的纯收益,分别为566元、829元和1043元。很明显,种水稻即使不考虑前茬满种麦产量高于棉麦套种田三分之一以及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以后,提高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而给粮农带来的间接收益,植棉的收入既没有粮食那样稳定,国家补贴又少,纯收益更是大有不如。在近3年中,除2010年植棉纯收益高于粮食284.5元之外,其余两年都是粮食高于棉花,2009年高321.4元,2011年高1039元。
在调查中,一些村组干部告诉我们,土地是农民赖以生活的重要资源,尽管有一部分承包地通过流转的形式进行了转让,用于发展高效农业或归并大户种植粮食,但大部分还是由农民自己掌控着,有些地方由于还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只能继续棉花种植。但这几年棉花收益低,很难赚到钱。海通镇南洋村的陆永飞,曾任过多年的村干部,对棉花种植十分讲究,2011年种了6亩棉花,从移栽开始到采摘结束,几乎天天在棉田里忙碌,虽然亩产籽棉达到230公斤,要比周边乡邻高出20%左右,但投入相对较高,在除去以现金方式支付的各项费用后,包括自投工在内的收益也不足900元,和种玉米的收入差不多。而一亩地的玉米,投工只要5个工日就够了,仅是棉花的五分之一,省下来的时间还可以打打短工,一天也能有80-100元的收入。因此今年又有不少农民将原有棉田改种了玉米、旱稻以及其它一些收益高于棉花的作物。
在谈及稳定棉花种植时,老陆直言快语,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一要有各级政府的重视。棉花生产虽不能和粮食生产一样,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要有行政一把手负责,生产安排紧,会办活动多,但最起码不要单有行政分管,更要有具体负责,健全服务网络,能正常开展一些有利棉花种植面积稳定、产量水平提高、植棉收益增加的活动,以营造种好棉花的良好氛围,提振棉农的植棉意愿。二要加大国家对棉花生产的扶持力度。首先要继续棉区生产条件改善的投入,逐步建立一批旱涝保收棉花高产基地。其次要增加政府对棉花的补贴项目,提高补贴标准。象支持粮食生产一样,尽快将棉花种植列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范围。再次,要稳定提高棉花的最低收购价,并做好跟踪督查工作,确保每年有可能提增的价格能大部或全部让给棉农,三要积极探索节本、省工、优质、高产的棉花栽培体系。棉花科研机构和农技部门都要从棉种培育、栽培管理、病虫防治、采摘加工等多个层面,认真探索能够被广大棉农认可和接受的各类实用技术,尽力减少棉农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成本支出,千方百计提高棉花产量,增加植棉收益,以更好地调动和保护好棉农的植棉积极性,长久稳定棉花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