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资金也会向交易成本低的地方集中,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作“洼地效应”。
资本具有逐利性,企业投资是必须要赚钱的,无论任何渠道,只要能提供企业赢利的空间和条件,那这个渠道一定是会被资本追逐的,被企业看好的。
降低生产成本是核心驱动力
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发达的产业转出区,随着产业的集聚,在资本、劳动力、技术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有限流动的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获得的边际收益递减,而土地、水、电等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它们结合的难度增大;产业承接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存在成本的比较优势,出现潜在的产业利差。
有这样一批企业,他们眼光敏锐,看到了空间转移带来的商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他们不断找寻。浙江洁丽雅纺织集团就是探索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先行者,当然,他们也从产业转移的投资行为中收获颇丰。
洁丽雅集团总经理石磊从2002年开始,走遍中国的中西部,探寻原材料与生产基地的最佳地点。石磊说当时主要是找生产用的材料,在众多棉花产地里,新疆棉花质量最好,但当时配套设施不行,所以只能放弃。生产毛巾需要大量用水,在中西部几个省的综合考察后,最终洁丽雅选择落地水资源丰富的湖北,兼并收购了当地27个纺织厂,因为解决了当地下岗员工的就业问题,所以工厂的土地基本是零地价,由于工厂的位置大都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所以这些土地在后期给洁丽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洁丽雅的毛巾系列产品目前占集团销售额的70%,但大内衣品类这几年正在以高速增长的速度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所以洁丽雅集团需要找寻和建立更多的原材料和生产基地。
2010年,洁丽雅在新疆阿克苏投资了35亿元。为何又重新选择了新疆呢?石磊谈到因为经过这几年的基础设施配套,当地建设兵团的水、电、气、煤资源非常便宜,比如电费,每度才0.28元,而中国有些地方最便宜的也要每度电0.3元。在其他地区生产一吨毛巾需要4000元左右的成本,而在阿克苏则控制在每吨1300元左右,从最基础的生产成本上就具备了强大的竞争优势,这才是真正的“成本洼地”,也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模式之一。
石磊走过很多园区,同质化很严重,这个市场已然趋于饱和。他建议目前中国的产业园、工业园区如同服装领域一样,如果不是资源非常优秀,尽量不要做大门类综合园区,而是要精细化,建立某一细分品类的生产链条,将产品配套和服务配套做精作深。配合集团的战略目标,石磊希望下一步要找到物流发达地区建立洁丽雅工业园。
产业转移也需要精准定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战略格局的调整,很多中西部地区都将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纷纷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产业转移的市场需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利差。而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导致直接的跨区贸易难以完全实现市场的扩张,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致使产业向存在着比较收益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其次,在综合分析、对比本地资源、人才、技术的基础上,找出本地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优势行业。
“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细。东部产业集群要与中西部产业园区进行对接,要为企业和园区创造一个交流平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在6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转移方一定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承接地要精心为企业服务,想到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其中,承诺和诚信是最重要的。”
本次会议中,中纺联副秘书长、纺织产业转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也特别提出了几个重点问题:一是东西部在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方面是互换联动、相互促进的。从“十二五”的发展进程看,我国纺织业的发展仍将是以东部的提升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所以中西部在承接转移方面要特别注意东部产业链的延伸,注意与东部对接。
二是目前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中有同质化和过度竞争的现象。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纺织业的定位,要结合本地区在区位、原材料资源、劳动力、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选择差别化的错位发展战略。
三是要搞好承接转移,关键要打造良好的经济环境。除了基础建设、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硬件条件外,还要注意软环境建设,包括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在土地落实和提供各种服务方面要信守承诺,提高服务效率。
优势互补是对接成功的关键
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减弱,国家在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再加上国内外市场复苏缓慢,企业经营困难。这些因素使企业在投资方面越来越谨慎。因此,如何真正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发达地区纺织企业的优势,有效促进产业转移工作开展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湖北红安与虎门的对接就是优势互补的成功案例。从地理位置上,红安,坐拥大别山,毗邻武汉。历史上,因“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而铸就丰碑,红安周边百公里内有300万人口,其中在外打工者近50多万,据统计从事与纺织有关的劳动力就有30多万人,也有土地资源丰富的特点,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投资商。
在这样的基础下,“川东中国中部轻纺服装之都”项目于2012年进驻了红安,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规划用地一万亩,建成后将有30-40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4000家中小微企业入驻,预计年产值过千亿元,就业员工将达10万人。
而在江苏,随着南部企业的增长,出现了土地和劳动力的瓶颈效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产业转移出现了由南向北的趋势。
江苏省的纺织是全国纺织中重要的基地省份,仅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名镇,基地就有50多个,且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南部的纺织比重优于北部,经济上以南部为主。而北部地区却拥有土地宽松,劳动力相对集中的特点,泗阳和泗洪两县人口都在105万左右,射阳县也有95万人口,转移由南到北势在必行,互补性强。
目前有泗阳(吴江)纺织工业园、泗洪(常熟)纺织工业园、射阳(武进)纺织工业园。在泗阳,进驻园区的总投资188亿元的企业大多数来自吴江的盛泽。新晨化纤企业拥有1000台纺织机,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明年初投产也是1000多台纺织机,总投资是2亿元。
针织工业中排行前三名的江苏东渡已经进驻,350亩土地已经挂牌,在建正在红红火火地进行,东渡也是目前泗阳产业转移中最有实力企业之一。目前泗阳经济开发区纺织企业已达77家,已形成年生产规模超过150万纱锭、织布2000万米、成衣1亿件(套)。2012年泗阳开发区纺织产业实现年产值61.2 亿元,利税 5.7 亿元,从业人员达2.3万人。
而在泗洪,江苏的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家纺已进行生产,这些常熟市中的大企业转移后也带来浙江的企业,海宁经编,永立染整的厂房和污水处理场已建成正待试运行。
射阳的引入工业园有6家占地超百亩的企业,其中悦达已投产,相关的纱印和浙江彩云已经完成设备安装。由于对口有序的转移,工业园的招商得到支撑,每个园区呈现有园、有项目、有投产、有建设的景象。
江苏省的北部平均工业用电0.6元/度,这在国内也算便宜的了。用气,用水,用地等配套设施,管网建设都走在企业进驻前,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洼地效应明显,而在泗阳一家香港服装企业里,人才资源部部长王立成介绍说:“这里招工情况很好,工人每月最多6000元工资,因为是计件,工人们多劳多得,积极性也高。”
当地的土地指标也可以保证来苏的企业要求,像东渡纺织集团计划用315亩,所有土地指标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