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起,国家取消执行了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售棉。近日,小编在产棉大市天门走访发现,众多棉企已悄然转型以应对棉价放开的冲击。
棉价放开一个多月,天门景天纺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樊圣才几乎天天盯着棉花市场的丁点波动。该公司是我省规模最大的棉花企业—湖北景天棉花产业集团下辖5家棉纺企业之一,纺织能力50万锭,年加工皮棉过万吨。
樊圣才说,国家从2011年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每吨棉价稳定在1.98万元左右。过去棉价掌握在国家手中,但纱价却由市场决定,对棉纺企业来说是利弊参半。好的是收购价稳定,不好的是一旦国际棉纱市场低迷,将拉高国内纺织企业成本,导致产品需求疲软。“新棉今年9月开始上市,现在谁也摸不准。”樊圣才坦言,眼下最担忧的是,放开后的棉价过高。
如何抵御风险?景天想到的办法是扩充收购规模,在原有3家皮棉收购点的基础上再增一处。同时新增3000台织布设备,打造新增长点。
卓尔集团投资的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于2012年底试运营。一年多来,中心收储棉达4万吨,其商品棉交易量为3万吨。“取消临时收储后,企业重点将在商品棉交易上。”总经理肖时国说。
我省是全国棉花主产区,仅天门就有涉棉企业近3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多家,2012年产值为143亿元。
樊圣才认为,棉价放开对湖北棉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过去是国家抛售储棉,现在是向市场要棉。”他表示,凭借资金、规模、渠道等优势,大型棉企抵御风险能力更强。而棉价一旦过高,实力弱小的企业则难以应对。“企业扩宽收购渠道、提升产品品质,才能应对冲击。”他说。
如何在保护棉农种植积极性的同时又能科学引导种植面积,避免“棉贱伤农、棉贵伤企”,则是地方政府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