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旧衣服都去哪儿了?转送、捐赠,还是直接扔了?
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化纤纺织品的社会存量将继续增加近2亿吨。而废旧化纤制品被当作垃圾填埋或焚烧,不仅污染环境,也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4月27日,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废旧化纤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是世界化纤生产与应用大国,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废旧制品处理问题也愈来愈迫切。
潜力巨大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
“废旧纺织品不是‘黑心棉’,它们之间不能划等号。”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表示,废旧纺织品中的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不同处理手段变废为宝的,使用也是安全的。
他告诉记者,废旧化纤纺织品是指在以化纤纺织服装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下脚料、废料,以及各种消费后产生废旧的纺织服装、纺织制品。
2016年,我国化纤总产量达4944万吨,占全球化纤总量的69.4%,纺织纤维的加工总量5420万吨,其中化纤占到84.23%。但我国纺织品回收利用率却不足10%,相比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化纤行业对石油化工原料的需求量大,且近50%的原料依赖进口。
“如果在资源使用上不能做到循环再利用,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必然会成为我国总体经济扩张的瓶颈。”王华平认为,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可以为百万吨级的原料缺口填补空间。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测算,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能全部循环利用,相当于每年可节约原油2400万吨、节约近三分之一的棉花种植面积、减少8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再生技术转型升级任务紧迫
我国的再生行业多在省、市、县、乡的“三不管”边界区域设厂,落后产能比重大,产品同质化,无序竞争严重。以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中主要的再生聚酯为例,全国产能超过20万吨/年的也不过7家,而作坊式的小企业却有500余家。
“这样的行业现状非常不利于产业技术的提升,已经出现再生总产能不足但落后产能过剩的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说,“而且由此伴生的污染大、管理难、资源浪费等问题也和再生产业的初衷相悖。”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化纤纺织品再生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
王华平表示,由于再生化纤产业具有赢利性弱、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的特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速度较慢、转化率较低,直接制约了化纤再生循环产业技术升级的进程。
我国再生行业技术转型升级任务紧迫。
“在目前‘环保高压’和‘固废进口限令’的大形势下,落后产能必将淘汰。”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浩相信,重新洗牌后,只有有科技、有系统及资本充裕的工厂才能生存。为此,海利环保与东华大学合建院士工作站,聘请再生聚酯处理技术、再生差别化长丝、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再生聚酯技术研发团队,建立国内最大的再生聚酯生产基地。
蒋士成指出,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推动再生化纤产品轻量化、高端化、多样化,推动专业装备改造升级,引导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将是再生化纤良性发展的关键一环。
物流是再生循环的关键瓶颈
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再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物流系统是纺织品再生循环实现的重要依托与关键瓶颈。
在蒋士成看来,随着资源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观念的日益深化,回收物流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对百姓来说,旧衣回收早已不是新鲜事儿。目前,我国主要城市已经开展了废旧衣物的回收处理工作,包括政府支持的回收体系和民间自发形成的回收体系。
不过,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回收渠道杂乱、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王华平坦言,回收物流体系不完整、管理部门模糊、政策支撑力度低、运营驱动力小是制约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纷纷开始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方面的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包括废旧纺织品在内的固体废物的再利用。
相比之下,我国在立法政策、宣传教育和群众接受程度等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尚未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群众接受的局面,还无法满足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的需要。
“如何形成多方协作共赢的产业局面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蒋士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