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它们的变迁也凝聚了中国人的努力和智慧。在今天,棉花无处不在,也许我们很难认识到棉花其实也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伟大成就。其实当人们将棉花作为纺织布匹的原材料的那一刻起,棉花就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棉花到底有怎样的故事。
一、行业简介
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原产于亚热带,一年生木本植物,开花后结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并塞满棉铃内部,裂玲后露出的柔软白色纤维就是棉花。按照纤维长度的不同,主要分为细绒棉和长绒棉。长绒棉,纤维长度在33mm以上,强度高,适合于纺高支纱。细绒棉,产量高,种植最广泛,纤维长度在25~33mm之间,可纺中支纱。[1]
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原料,大约94%的棉花用于纺织消费,进一步生产成各种类型的棉纱和棉布(包括纯棉、混纺),再通过染色、后整理配合辅料进行纺织品或成衣制造,最终被送到消费者手中。
二、产业链上下游介绍
棉花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种植、中游加工和贸易、下游纺织,因为棉花整个产业链节点众多,补库和去库周期具有牛鞭效应。同时,棉花在收获之前体现的是农产品特征,棉价受面积、天气等因素影响。在收获之后成为一种工业原料,棉价受宏观经济、需求等因素影响,兼具工业品特征。所以,在历史上棉价波动频繁,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对于企业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上游方面,全球棉花主产国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约占全球产量的80%,主产国为中国、印度、美国、巴基斯坦等,南半球主产国为巴西、澳大利亚等。[2]棉花的生长周期较长,可细分为萌芽出苗、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5个阶段,有“4月苗、5月蕾、6月花、7月桃”的生长谚语流传。棉花的产量受到播种面积和天气的影响,低温冻害、高温干旱、风灾雨灾、虫害都可能导致棉花减产。
中游方面,有两大参与群体,一是轧花厂,二是贸易商。一般从九十月份开始,北半球棉花进入主流收获期,采棉机自动采收是主要的收获方式。籽棉收获后送至轧花厂,通过籽清、皮清等工序轧成皮棉,然后销售给贸易商或纺织厂。由于国内轧花产能过剩,收购季容易出现抢收行情,导致轧花厂经营风险大增。轧花厂纷纷利用期货市场避险,当年的收购成本会成为棉价重要的压力位。从2016开始,基差贸易逐渐流行,目前是国内棉花贸易的主流方式。贸易商通过基差采购和销售的方式,将棉价风险转移给期货市场,自己赚取相对稳定的基差收益。
下游方面,包括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成衣制造几个环节。其中,棉纱是棉花的直接下游,是指以棉花纤维原料经纺纱工艺将纤维拉长加捻纺成的细缕,通常用作织造梭织物、针织物、编结织物和部分非织造织物的原材料。国内纺纱产能从1978年的1566万锭不断增长,到2011年达到12890万锭的巅峰。[3]近年来,行业转型升级,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总纺纱产能呈小幅下降趋势,但整体产能仍相对过剩。
三、行业现状
产量方面,据8月USDA月报,预计2023/24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484.6万吨,同比减产90.9万吨。其中,中国产量预计为587.9万吨,同比减产80.5万吨;印度产量预计为555.2万吨,同比减产10.9万吨;美国产量预计为304.6万吨,同比减产10.4万吨;巴西产量预计为288.5万吨,同比减产14.1万吨;巴基斯坦产量预计为141.1万吨,同比增产56.6万吨。除巴基斯坦增产外,其他主产国减产为主,产量占比情况如图所示。
消费方面,据8月USDA月报,预计2023/24年度全球棉花消费量为2546万吨,同比增加140.6万吨。其中,中国消费量预计为816.5万吨,同比增加10.9万吨;印度消费量预计为533.4万吨,同比减产21.7万吨;巴基斯坦消费量预计为217.7万吨,同比增加30.5万吨;土耳其消费量预计为174.2万吨,同比增加10.9万吨。疫情结束后,国内国外消费同时复苏,消费占比情况如图所示。
由于全球棉花产不足需,预计导致2023/24年度期末库存下降55.2万吨至1994.3万吨,这种供需格局支持美棉价格震荡偏强。随着消费复苏,全球棉花贸易变得活跃,棉花的进出口有所增加。进口方面,预计中国进口量为217.7万吨,同比增加82.7万吨;孟加拉进口量为174.2万吨,同比增加26.1万吨;越南进口量为152.4万吨,同比增加12万吨;土耳其进口量为95.8万吨,同比增加4.4万吨;进口占比情况如图所示。
出口方面,预计美国出口量为272.2万吨,同比减少6.5万吨;巴西出口量为244.9万吨,同比增加100万吨;澳大利亚出口量为128.5万吨,同比减少6.5万吨;印度出口量为47.9万吨,同比增加22.9万吨;出口占比情况如图所示。[4]
四、行业投资逻辑
棉花兼具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双重特性,供给端和需求端均有价格驱动,作为一个容易出行情的品种,广受交易者青睐。影响棉花价格的因素众多,总结下来主要有宏观资金、产业供需、涉棉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宏观资金方面,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商品普涨普跌,资金在宽松扩张周期倾向于多配棉花,在紧缩周期倾向于空配棉花。国外主要通过管理基金和指数基金的买卖来实现价格传导,国内可以通过持仓量的变化结合调研了解资金动向。
其次,产业供需方面,棉花的供给受到种植面积、天气、田间管理、虫害、种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减产容易上涨,增产容易下跌。需求主要和宏观经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正相关,繁荣周期纺织品服装消费增加,衰退周期纺织品服装消费减少。最后核算供求,供不应求则库存下降、价格容易上涨;供过于求则库存增加、价格容易下跌。
最后,棉花会受到政策影响,比如上游的目标价格政策会影响种植面积,中游的关税配额政策和收储抛储政策会直接影响供求,下游的中美贸易政策则会影响纺织品服装出口。可以说,棉花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品种,政策对棉价的影响非常重要。
五、棉花未来一年内价格预期
国际市场方面,美联储下半年不会降息,管理基金减持美棉净多单。[5]23/24年度除巴基斯坦增产外,其余主产国减产为主,全球产量预期下降。美国德州干热,优良率下降、弃耕率上升,美棉从丰产预期变为减产预期。印度棉花种植面积同比减2%,主产区降雨减少,天气升水抬头。美棉整体出口受到中国政策提振,主要消费国开机持稳略增,消费复苏的现实低于USDA预期。
国内市场,2023—2025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为18600元/吨,以固定产量510万吨进行补贴。笔者预计疆棉面积减少8.5%,单产下降2%,产量预估542万吨,减产不及预期,抢收降温且存在分歧。7月底全国棉商业库存为232.75万吨,库存紧张已被调控政策对冲。进口盈利可观,增发75万吨非国营滑准税进口配额。抛储成交维持100%,成交价降温,累计成交20.8万吨。[6]纱厂开机高位下降,即期纺纱亏损较大,成品库存增加,原料库存减少。布厂开机回升,成品库存下降,原料库存增加。布厂转入旺季,纱厂维持淡季特征。
综上所述,美联储政策、下年度产量和消费是国际市场主要预期偏差,目前市场交易美联储年内不降息、全球减产和消费复苏。国内本年度库存、下年度产量和政策是主要预期偏差,目前市场交易调控政策对冲掉库存紧张、减产抢收不及预期。棉花价格正处于牛熊转折关键期,很可能在九、十月份出现消费旺季和抢收预期的证伪,届时价格可能结束上涨、转为下跌。
六、棉花行业重点上市公司业务分析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国内上下游的一些龙头上市公司,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投资参考。
新赛股份:公司是国家级的大型优质种子和优质棉花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隶属于农五师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在新疆博乐地区拥有近20万亩精准化管理的霍热和塔斯尔海分公司棉花基地和近十万锭规模的精梳紧密纺、气流纺棉纺企业。棉花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棉花加工企业后续发展潜力巨大。
新农开发:公司所在的阿克苏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西北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公司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我国首家棉花概念的上市公司。目前棉花种植面积约25万亩,年产皮棉3.5万吨左右;08年公司棉花总产4.1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0.56%,占新疆产量的1.38%。
冠农股份:A股棉花龙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旗下;公司棉花产业包括棉花加工、销售和仓储物流业务,主要产品为皮棉、棉籽等,棉花年加工能力15万吨,棉花仓储能力110万吨;公司棉花产业在南北锤地区拥有多个轧花厂,在南地区拥有一个棉花期货交割库和一个仓储库。
新野纺织:公司是国内高端棉纺织品领域的制造商之一,拥有棉花收购加工、纺纱、织布、染整的完善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纱线系列产品、坯布及面料系列产品。公司相继在新疆投资20多亿元,整合了新疆的棉花收购、棉花加工、纺纱产业链,带动公司产能达到170余万锭。
荃银高科:国内种植业第一梯队,荃银高科是以种业为核心,农业服务为延伸的现代种业企业,通过对优良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研发、繁育、推广、服务,并利用特色品种带动订单农业业务,荃银高科拥有自主或合作选育的水稻品种共计242个,玉米品种61个,小麦品种2个,棉花品种6个,油菜品种4个。[7]
数据来源:
[1]棉花百度百科
[2]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
[3]国家统计局
[4]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
[5]新华网
[6]中国棉花协会
[7]上市企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