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河南某大型纺织企业之前很少用外棉,今年外棉的用量比例在90%以上。而小型纺织企业更青睐使用外棉,配棉可以用澳棉甚至质量好的印度棉来替代新疆棉,用普通的印度棉来替代地产棉。初步预估,截止到3月份,新疆棉用量比例的下滑应至少在10%以上。
分析外棉使用比例大幅增加的原因: 一方面是新疆棉和质量较好的地产棉价格高,和外棉比没有竞争力,而且在实际购买中,新疆棉到货不及时,而地产棉的量比较小,使得配棉困难;
另一方面,采购新疆棉需要用棉企业“现款现货”,赊欠或接受承兑汇票的比较少,而内地棉企和港口部分大中型贸易商则可以让客户支付10%-20%的货款全额提货,2-3个月内结清尾款。
截至4月10日,公检3级新疆棉报价在20400元/吨左右,印度棉S-61-1/8为17950-18000元/吨;印度棉S-61-5/32为18200-18300元/吨;巴西SM1-1/8为18800-19000元/吨,高等级花澳棉和美C/A、SM级存货较少,报价在19500元/吨以上。外棉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纺企采取低库存策略
从调研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企业采购原材料比较谨慎,多采取随用随购的策略,极少囤棉,保持低库存是目前纺企的策略。
从成本上看,在产业链上,无论是纺织企业的棉花,还是下游的布厂包括印染企业,目前原料的成本明显下降,证明上个年度高棉价带来的高价库存已经基本消化完毕。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企业认为目前棉花采购比较顺畅,本年度供应相对充裕,加上下游订单仍旧不佳,没有必要加大库存天数,目前较大型企业的库存天数在30~40天,中小型企业的库存天数在20~30天,这样的库存水平处于近几年的低位,也说明在经历了棉价的大涨大跌以及国家强势介入后,棉花产业链格局在发生变化。
非棉纤维方面,杭州萧山的化纤企业库存普遍偏高,销售不畅,恒逸等企业在30天左右,约为正常状态下的2倍,库存压力下,企业的开工率下滑,多在70~80%。产成品方面,纺企的库存仍旧较高,纺企表示棉纱和涤棉纱低价销售尚可,但坯布的销售不理想。从2011年以来纱、布产成品库存出现增加,从本年度9~10月份开始,企业积极消化纱库存,但是坯布库存居高不下。从纺织企业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可以看出,坯布占用的企业资金较大,有的达到企业资产的50%,布库存高企显示出终端服装家纺需求环节的低迷。有的纺织企业纱销售不理想,只好内部消化,也是造成布库存较高的原因。
下游服装方面,3月下旬,微博称平湖地区美邦、凡客和海澜之家的库存巨大,在平湖的工厂仓库基本爆仓。平湖是中国最大的外贸服装加工地,世界各国和国内著名品牌大部分在平湖都有业务往来,平湖生产的衣服基本以出口为主,平湖地区状况反映了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出口困境。美邦在平湖并无仓库,业内人士称到去年年底其库存总额在29亿元左右。海澜之家招股说明书显示,2011年年末存货总额为38.71亿元,占资产总额比重为56.94%。
纺企签单情况不佳
2011年
我国纺织行业出口数量大幅逆转,棉纱线、棉织物、棉制床品、棉制服装出口数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25%、3%、21%、7%。2012年以来,出口形势较2011年进一步恶化。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显示,服装出口192.9亿美元,下降2.5%;纺织品出口119.4亿美元,下降2.6%。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成本带来终端服装涨价周期的持续,加上内外棉价价差高企,导致海外订单流失;另一方面是与房地产关联较高的家纺需求受压调控政策影响,需求下降明显也抑制了订单量。
订单方面,3月份纺织企业多反映基本没有恢复的迹象,按照往年,3月份是比较传统的接单季,今年的不乐观形势实属少见。4、5月份是棉花消费的传统淡季,但企业希望今年的情况或有变化。
本年度以来,纺织服装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的浙江省有许多服装企业没有足够的订单开工,从统计局数据看,2011年1-8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一直保持在两成以上,然而,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不利影响在9月份开始显现,当月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跌至14.8%。2012年1-2月,服装产量同比下降4.93%,比上年同期下降19.55个百分点,而1月份是金融危机后首次出现负增长态势。
当我们去企业调研时,企业普遍反映订单不佳,2月下旬,浙江做服装的某企业称出口订单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三成多,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却大幅上涨。生产成本的上涨又使得企业不敢接价格太低的订单,企业的出口订单仍旧是以小单、短单为主。大约估计本年度出口订单的下滑幅度应该在10%-15%的水平,从出口市场来看,欧美是我们主要出口地区,2011年,中国对美出口比例约占15%,对欧洲出口比例约占20%。由于经济状况不佳,欧美市场的采购模式也发生明显改变,欧美厂商同样选择“去库存化”,如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司已将库存周期由8个星期调低为6个星期。
目前美国的订单由前期下滑转为稳定,但对欧出口仍旧面临压力。虽然3月份的订单状况不尽如人意,但进入4月份后,纺织企业的原材料成本降低,出口价格回落,对出口量将会有提振作用,但这个过程需要观察。
出口不行,许多企业转向内销,但是内销并不好做,出口有退税,而内销要面临更大的税负。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2012年1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量同比下降0.18%,虽然服装商品平均单价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6.5%,而1-2月份服装零售额累计增长6.1%,创下历史新低,零售量累计同比下滑4.23%。
出口不佳、内销不畅,使得下游服装企业的库存压力巨大。根据相关消息和上市公司的报表,运动品牌美邦、李宁等在年初的库存巨大,而凡客诚品的库存也庞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是暖冬,使得秋冬季服装销售不佳,进入3、4月份,许多门店仍在销售春装,并且春装一上市就打折,促销意愿强烈。
如今已是4月末,但是从了解的信息看,大单仍旧没有出现,5月份广交会的表现将是订单情况的关键。
在调研中,除了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企业最头疼的是人力、生产和融资成本的大幅升高。各地的招工难对纺织品行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难,许多企业虽然开工不赚钱,但为了保证工人的稳定,也不敢停工。按目前企业的薪资,劳动力的成本大约较2008/09年度上涨了1倍左右。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产业转移在后期将更加明显,笔者在ZARA和H&M店中,都找到了不少产地为“孟加拉国”和“越南”等地的服装。纺织行业同样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油价等能源价格的上调无疑又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2011年以来贷款成本是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大型纺织企业在改制后授信额度被大幅调低,而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贷款更难,即使拿到贷款,银行要求一部分存款和购买理财产品等使得实际拿到利率上升,企业普遍反映资金成本在月息1分左右。税费上,企业对“高征低扣”的进项税意见较大,长期以来,棉纺织企业棉花购进抵扣税率为13%,而棉纺织产品增值税销项税率为17%,差额税费一直由企业自行承担,这就意味着即使不增值,棉纺织产品也要承担4%的税负,特别是在当期棉价依旧较高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