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品牌进商场谁说了算?表面上看是商场主管,其实不然。我的产品我做主,品牌的生产厂家才是品牌命运的主宰者。主管部门多次呼吁推动国内品牌进入大商场,但商家似乎对此并不买账,市场经济时代,消费者的选择和认可才是王道,这正是商场选择品牌的最重要标准,而品牌的定位、品质、安全性、生命力、传播力、成长力和营销策略等等,才是品牌能否进入高端商场的关键,这一切当然都掌握在厂家手中。
品牌是品质的保障,进不了大商场,厂家的抱怨和等待政策都没用,品牌的命运在自己手中。大商场同样担负着培育本土品牌的重任,这也是本土零售企业成长的根基,商家对此应有长远的眼光。
厂家说:不给进场机会,怎么知道我们的品牌不好卖 “不给我们进场的机会,怎么知道我们的品牌就不好卖?”艾民儿国际鞋业公司董事长刘琼英对小编说。做自主品牌,这家鞋企“十年磨一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2012年3月份,刘琼英带着国际化团队设计的SHEME品牌在意大利波罗尼亚国际鞋展大放异彩,引起了众多国际同行的赞赏。但是,SHEME品牌在进驻北京某著名商场时却遭到了拒绝。
刘琼英的经历其他一些国产品牌也遭遇过,尤其是还在创牌阶段的中国企业,碰壁较多。“我们的企业都是从加工生产开始的,做品牌的历史很短,不可能和欧洲那些百年品牌比。现在欧洲是世界的时尚中心,全球生活方式都以他们为楷模,这种背景下,要求国内的民族品牌跟他们一模一样,是不现实的。”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表示,现在,国内的民族品牌处于复兴时期,作为生产商,我们怎么把民族精神融入到品牌中,让消费者感受到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恢复对国产品牌的自信心,这非常重要。“在和平时代,一个国家的品牌强大了,国家才能强大。在外资百货、国外一线品牌已经成功打入中国市场、国外二三线鞋服品牌又不断向中国零售业渗透的今天,应该说,百货业与民族品牌合作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了。”王振滔说。
商家说:选择品牌并未厚此薄彼, 消费者认可才是标准 一些百货店负责人则认为,中国品牌进入百货店的主要瓶颈是品质有待提高。“应该支持国产品牌进驻大商场,我们对于国产品牌也很支持。但从可选择性方面来看,国产品牌能给消费者提供的选择还不够多。而国外的商品可选性比较广,消费者可选择的种类比较多。这是客观现实。”王府井百货集团董事长郑万河说。他认为,在国货与进口商品之间,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以王府井百货为例,商场选择品牌会从各种角度考察,但最基本的初衷是消费者的需求,而让消费者买到心仪的产品是百货公司的责任。
“普遍来说,国内的高端商场或者高端购物中心的国内品牌的比例都不是很大。”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企划总监鲍简告诉小编,商场欢迎的是有明确的品牌定位且定位与商场自身相吻合的商品。他具体解释说,品牌要有鲜明的个性、LOGO识别度高,此外,还要有详尽的品牌推广计划和严格的视觉把控系统等。
鲍简告诉小编,在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一个成功的国产品牌是曾凤飞的设计师品牌FENGFEI·Z。目前这个品牌在金融街购物中心销售额名列前茅,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做工精细、版型好、设计风格鲜明是这个品牌最大的特色。“像这样的品牌我们是很认可的。”鲍简说。
买家说:选大牌不是崇洋媚外,买品牌就是买品质 小编在北京、上海的几家商场中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几位年轻人告诉我们,真正叫得上名字的国产品牌没多少。
北京某公司白领小蕾说:“我不崇洋媚外,只是觉得外国那些流行品牌品质更有保证。”时尚类杂志社编辑王倩说:“在高档商场里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品牌,国内品牌比较少。跟国际品牌相比,国内品牌价格上可能会更实惠一些,有些商品做工、面料也很好,但因为没有国际品牌知名度高,所以不被大众所了解。从支持国货的角度出发,还是希望商场能多一些有特色、性价比高的国产品牌。”也有消费者认为,商场的定位各有不同,去高端商场买东西的人买的就是大品牌,国内一般的品牌即使进去设专柜也不一定有人买。国产品牌就该去适合自己定位的商场,不必往高档商场里挤。
官方说:要推动国内品牌平等进入大型零售企业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呼吁:要推动国内品牌平等进入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和连锁超市。陈德铭部长发出这样的呼吁源于当前本土品牌面临的窘境。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在北京商场内,服装、鞋帽类中国品牌占比约40%;化妆品等品类中国品牌占比则较低,仅为20%。在销售额方面,中国品牌销售额占比在三成左右,而且以中低端为主。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品牌仍是拉动商场销售的“主力军”。中国服装行业协会2011年对北京的17家商场进行的调查也显示,在所有受访商场中,国外服装品牌占了73%,本土服装品牌仅占27%,在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国外服装品牌高达80%。
在2012年“中国百货业十周年高峰论坛”上,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认为,造成国内品牌在百货商场中处于劣势的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是消费者对民族品牌信心不足;其次,百货商场的经营定位不断升级,不少本土品牌受到歧视,甚至被迫退出;第三,民族品牌建设相对薄弱,品牌价值还有待提升。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基于WTO规则,国产品牌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很难有特别优待,但这并不意味着零售业就无所作为。“成立中国名牌商品专柜等是可以探索的途径”。赵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