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人们愕然发现,手里攥着1000块钱进商场几乎买不到什么东西。即便是年末,商场借各种噱头进行“疯狂”打折,消费者仍是看的多,买的少。大商场里的服装实在贵得太离谱了!昂贵的价格让消费者惊呼“穿不起”。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推高了国内服装品牌的价格?
“今年太冷了,想买双长筒女靴,但标价多在2000元以上。记得前两年买一双靴子,也就1000多元。现在的价格实在让人承受不起。”消费者白小姐抱怨说,“涨得这么厉害,不打五折我是不会出手的。”
正想为自己选大衣的陈女士也抱怨服装价格太高:“今年某品牌长款大衣标价3980元,而去年类似的款式才3000元出头,价格涨得太离谱了。”
小编走访后发现,以前商场里普通品牌的服装价格价格基本还是以三位数为主,现在随便一件非知名品牌的羊绒衫,标价至少都在两三千元。业内人士告诉小编,这一季冬装价格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左右。“这几年鞋类、男装价格差不多都已翻番,女装涨幅也在60%左右。”
厂家皆言成本涨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年服装价格明显上涨?采访中,小编听到最多的就是“成本上涨”。“棉价从每吨3万多元降至目前的1.8万元,但并未给服装企业带来好处。”一家中型服装企业的负责人肖虹说,棉价下跌传导给企业的实际利好有限。一般服装企业使用的面料30%~60%要用到棉花,但他们基本上是从纱厂购买原料,并不直接采购棉花。此外,考虑到生产周期,他们一般都会提前半年左右采购,以备生产。目前纱厂的棉纱报价为每吨3.6万元,价格没有太大变化。
北京依人服饰公司负责人杨先生与肖虹持类似观点。棉价下跌影响的主要是那些靠“价格优势”生存的中小企业,对规模型的服装企业而言,棉价下跌减少的成本远远无法弥补人工成本和科研费用的上涨。他说,以一件成衣为例,原材料占成本的比例正在下降,人力成本占比则从原来的15%上升到30%,能源成本占比也从原来的10%上升到15%。
他透露,相比去年,每件衣服的原材料成本只涨了20多元,但流水线上的工人去年平均月工资2000多元,今年已涨到近4000元。尽管如此,服装的成本价也仅占标价的30%左右。
商场提点越来越高 辽宁的张建军做服装生意已有15年。多年的打拼,让他在全国不少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直营店,辽宁老家还建有自己的服装生产厂。“北京专卖高档商品的某著名商场都有我们生产的服装,价格自然要与之匹配。”张建军的自信让小编将信将疑。“这样说吧,一般进普通商场的衣服,售价至少在进价的基础上翻番。”他说,比如公司今年推出的十几款羽绒服,定价多在300元~400元,但商场的零售价多在700元~900元。“中低档品牌进商场,售价至少要在进价基础上翻番;中高档品牌进商场,售价往往是进价的3倍~4倍。”张建军称,这已是行业内公开秘密。
一名从事服装生产加工多年的女士告诉小编,现在商场的提点越来越高,还要应付打折,服装进大商场后价格只能随行就市提高售价,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消费者得为高价服装买单。
在采访中,多位服装品牌经销商都提到了服装的价格构成。一件服装,标价的1/3是属于厂商的,而厂商的利润可达到一半。也就是说,一件服装,只有标价的约1/6是成本价。还有1/3是属于批发商或代理商的,最后的1/3是零售渠道成本。
其中,商场提点属于零售渠道成本之一。根据各家品牌所处商场楼层、地段、品牌知名度、销售状况等的不同,提点数额也不相同。
对此,一位商场负责人称,商场租金确实在提高,因为运营成本在提高。人工、物流、仓储、广告投入、渠道建设、店铺租金、水电等费用都在上涨。另外,近年零售业的竞争很激烈,大商场越来越多,都在挖人才,造成人力成本提升。而且,为保持良好的购物环境,商场要经常装修、维护。这样一来,终端市场上的服装价格上升也就在所难免。
商业渠道变革势在必行 “商场服装价格翻番,折射出的是商场盈利模式之困。”管理咨询专家、正略钧策咨询公司合伙人朱振铠介绍,联营扣点模式是现阶段零售企业特别是百货店的主流模式。目前大商场的经营模式主要是联营扣点和租赁经营。前者降低了商场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但同时也形成了品牌同质化、盈利水平下降等诸多弊端。而租赁经营导致租金上涨,最终通过提高扣点等形式转嫁给经销商。“服装价格涨得凶的原因之一,是商场频频推出打折促销活动。”一家服装厂的老板告诉小编,以前,一个季度最多两次深度促销,但现在一个月一次深度促销属于正常情况,而且折扣可低至两三折。这些都需要品牌供应商让利,不得已供应商只能抬高原价。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几年国内服装品牌争相走高端路线。对此,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耿莉萍深有同感。“众多的大型商业企业只服务于少数高端消费者,大量中等收入及以下的消费群体逐渐被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排除在目标人群之外。”耿莉萍说,传统零售业快速上涨的租金不仅侵蚀着零售业的利润,还使零售业逐渐抛弃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侵害了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消费者的利益。
在耿莉萍看来,把利润较高的国际名牌和高端品牌作为经营的主要方向将使大型百货商场与购物中心经营处于千店一面、顾客逐渐减少、商品不打折就少有人买的尴尬境地。
去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大型零售业特别是百货业销售额与利润下滑成为普遍现象。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均表示,销售业绩的逐年下滑,对于身处“寒冬”的百货业来说,变革与创新商业渠道已迫在眉睫。除了通过对业态和模式的升级突破发展瓶颈之外,如何降低价格,减轻消费者的负担,或许是中国百货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