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2010、2012年棉价“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不少纺织企业的负责人仍心有余悸。相比之下,作为我市纺织业改革发展平台的青纺联集团,对于棉价的波动却已十分淡定。“目前我们生产的面料中已经基本没有纯棉品种,只有少量棉纤维用于混纺,棉价涨跌对企业影响不大。”青纺联齐意纺织公司总工程师王伟说。
在全国数以万计的纺织企业中,青纺联或许是最早摆脱对棉花依赖的企业。通过将各式各样的新型纤维材料引入纺织领域,青岛纺织成为唯一的国家级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开发基地,而“多组份、差别化”经过市场检验,目前已成为同行业中最为显赫的竞争力,在全国化纤短纤纱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最新排名中,青纺联主营业务收入和出口交货值均名列第一位。
历时近十年痛苦艰辛的转方式调结构,依靠装备、技术、工艺的革命性进步,当下的青岛纺织,正逐步恢复着“上青天”时代的荣耀。
装备更新换代
当前,国内一批纺织企业正试图挣脱棉花的“捆绑”,向多组份、差别化的路径转型,然而,在纺纱织布上掌握多组份工艺和技术、并生产出质量稳定、等次高的产品,绝非一日之功。
青纺联集团每月可生产900吨、600个品种的高档次多组份、差别化纱线,以及300多个品种的面料,这样的生产能力,放眼全球也绝无仅有。
今年已经82岁的原国棉十厂厂长丁启靖,在青岛纺织战线工作了40年,在他的记忆中,相当长的时间里,青岛纺织都是依靠全国解放时遗留下来的老设备维持生产,“最为频繁、规模相对较大的设备引进,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一批当时国际较为先进的络筒机、粗纱机等纺织设备都是那时引进来的,但由于资金有限,这些新设备所占的比例很少,到了1992年,国家对纺织行业实施大规模压锭,设备引进就无从谈起了,一直到2005年,厂里仍有产自1938年的设备在使用。”
而就是从2005年左右开始,伴随着青岛纺织历史上最为彻底的改革调整,纺织装备实现了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升级换代,并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青岛纺织的生存状态。
据统计,在短短几年间,青纺联累计淘汰落后有梭织机2700余台、落后纱锭13万锭,完成了4万锭纺纱生产线的改造,引进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等高精装备,全面进入“无梭时代”。目前,青纺联90%以上的设备为国内外领先的新设备,纺纱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织布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进入“无梭时代”
在位于胶州胶东镇的青纺联银龙纺织工业园织布车间,42岁的操作工陈丽华正从容不迫地在几台织布机前巡视。她操作的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喷气织机,自动化程度高,全部按钮操作。“就拿纬停处理这个环节来说,以前操作有梭织机的时候,都是用手人工打梭,一名工人要看24台车,每天要开车六七百次,一天下来胳膊因为频频打梭又酸又疼。现在改用新设备,全程电脑监控,一名工人只需看9台车,却能干出原先48台车的产量!”
不仅如此,使用无梭织机织出来的面料,在花纹上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用有梭织机织出来的布,只有平纹一种,没有其他花纹,现在不一样了,直贡、横贡、骑兵斜、变化斜、断条等上百种花纹都能织出来。以前用有梭织机,80支以上的纱线想都别想,现在粗到六七支、细到一百支的纱线,全都可以织出来。”这位在织布机前工作了十五年、亲眼见证青岛纺织装备升级的纺织女工自豪地说。
进入“无梭时代”,在青纺联产生了这样的变化:设备每分钟转速从158转提高到700-1000转、单机贡献率提高4倍、劳动用工减少30%、万米坯布交货时间缩短4倍。而正是装备水平的巨大提升,才使青纺联集团得以快速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另辟新径,趟出多组份、差别化之路。目前,该集团的多组份、差别化产品已占全部产品的近70%,而国内其他企业同样产品的比例最多不过20%。
发挥百年优势
“青岛纺织凭借上百年积淀,在纺纱和织布工艺上都有着其他企业不能企及的秘传之技。”我市一位纺织业专家告诉小编。
以纺织浆纱环节为例。浆纱时,在浆液的浓度、粘度、成分、流动性等指标控制上,每家企业的水平都不一样,而使用同样的设备、生产同样的产品,青纺联却可以依靠独有工艺,生产出耐磨性、柔软度、强度都要优异多的产品。“一样的机器、一样的原料,我们生产的面料却能够做到断头少、品质高、成品率高、感观效果好。如今,在多组份工艺技术和规模能力上,世界上没有一个纺织企业可以替代青纺联。”青纺联银龙纺织公司总经理王茂恒说。
在多组份、差别化上的明显优势,使青纺联比其他企业更能适应市场变化。在纺织行业,长度1000米以下的面料都是小订单,一般纺织企业从生产成本、生产能力等方面因素考虑,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接这样的订单,青纺联却是从0.2米到50万米的面料订单都接得下、干得出,依靠这种“大小通吃”的综合能力,“青纺联制造”正在国内外市场上强悍扩展着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