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季)展览会10月21-23日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N4展馆举行,不仅印度和巴基斯坦等纺织强国组成庞大的参展阵容,东盟国家的厂家和贸易商也频频现身,而国内的棉纱进口商和贸易商几乎一个不落的都在会上见到了老客户、认识新客户。但从总体来看,大家抱着“试试看、摸摸底、探探路”的心态比较重,有明显成交和下单意向的客户并不多。目前,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份装船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纺纱厂对C21S、C32S纱的报价几乎没有下调,如印度C32SA级纱的报价仍普遍在3.30-3.35美元/公斤(12月船期),较当前市场价高0.05美元/公斤以上,而国内采购商对后市看跌的心态比较重,并且按常理“期货纱”要较现货至少要低0.03美元/公斤以上。此外,越南和泰国等纺纱企业CIF报价也保持坚挺,并没有明显的降价意愿。
据了解,浙江宁波某大型进出口企业也派了四、五个人参加此次纱线展,并重点同几个印度棉纱出口企业和棉纺厂进行了商谈,一方面是供货商在11、12月份有近100个柜到货,双方就详细交货期和纱线品质进行了再确认;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前期到港货柜棉纱存在混批和混支现象,双方协商对纱厂加强供货监督及讨论如何索赔的问题。该公司表示,9月份分别以3.30美元/公斤和.25美分/公斤购买了两次印度C32棉纱,各下单100个柜抄底,将分别于10月下旬和11月下旬到货,原本计划若该出口商再肯让价0.05-0.10美元/公斤,会再下100-150个柜C21S和C32S纱的订单,但出人意料的是该参展公司不仅不肯下调,反而较10月中旬上涨了0.05美元/公斤左右,双方的采购意向差距拉大到0.10美元/公斤以上,因此不得不暂缓合作。而一些参展的印巴纱厂表示,虽然印度棉花协会预测2013年度印度棉花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647.7万吨,但已经低于之前673万吨的测算,但由于其国内对棉花的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再加上中国、东南亚国家用棉企业对印度棉的高依赖度使其国内棉价难以下跌,特别是今年籽棉采摘、加工推迟导致皮棉上市期延后,陈棉、新花的差价达到6-7美分/磅,原料成本的高企使纺纱厂没有多少让利空间。
虽然10月中旬以来国内棉纱市场报价相对企稳,进口棉纱的报价并未随ICE期棉、印度、巴基斯坦棉纱出口报价的调整而调整,在2.95美元/公斤、3.25美元/公斤分别抄到C21S、C32S底的进口商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抵港交货期大多在10月底和11月下旬,界时国内棉纱价格能否维持在当前高位值得商榷。几家大型棉纱进口商表示,自从2009年操作进口巴基斯坦和印度棉纱,只要供货方一装船,国内贸易商就开始提前预订,通常棉纱到港时已至少订购出去一半,而且采购方大多预付10%-20%的货款,但自2012年9月份以来,棉纱预订明显困难很多,一方面是操作进口棉纱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在港口“寄售”棉纱成了一种很普遍的模式,中间商和织布厂可以随时到港口保税区看货、下单,而且棉纱产地从印巴扩大到希腊、美国、墨西哥等;另一方面印度、巴基斯坦纱厂和出口商供货的棉纱品质很不让人放心,配棉等级低、强力不足和混支、混批的现象经常发生,“大货”和“小样”差距非常大,赶订单、“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较多,因此国内布厂和中间商大多要求看大货、下订单,对常年合作的老客户也不例外。
对于10月份以后的进口棉纱形势,国内市场看跌、看空的气氛比较浓,一些进口商认为,贸易商趁印巴纱反弹需抓紧出货,尽量减少后市被“套住”的机会。其一是传言中国政府11月中旬开始以17500元/吨的价格抛出2012年度以前的陈棉,补充企业所需,降低纱厂成本;其二是按惯例9-12月份是内销市场的旺季,而“来得快,走得快”是近几年内销订单的特点,12月份以后整体需求再次下滑或不可避免;其三是棉纱进口操作几乎100%是信用证进口,如不加快货物流通就将面临较大的付汇和承兑压力;其四是市场猜测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进口棉纱对国内棉纺织产业的冲击加大,为了降低风险,不排除像棉花一样采取进口配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