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1毫米是衡量棉花等纤维质量的关键指标。就是这1毫米,不仅会影响棉花的采收方式、加工流程,且还会给每吨棉花带来近几百元不等的价格差异;也是这1毫米,不仅是棉花种植户、棉花加工企业格外关注的质量指标,还是棉纺企业必须考虑的原料质量因素。
“以前种植的棉花品种有很多种,种什么品种,完全凭经验。现在哪些品种的棉花质量更好,哪些品种的棉花质量不够好,通过公证检验数据都能很清楚地看出来。”棉农闫益生指着他手里上千亩尚未结出棉桃的棉花地跟记者说,“正是有这些详细的检验数据,质量不够好的棉花品种被逐渐淘汰,而那些质量表现更为优异的棉花品种则被保留下来”。
如何对棉花品级进行检验?温度:20℃±2;湿度:65%±3,走进纤检系统设立在新疆几十个实验室中的任何一间,温度和湿度指标都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每一包从仓库现场抽样封装的棉花样品都会被送往公检实验室,在这里完成颜色级、轧工质量、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等品质检验。
棉花对环境的温湿度非常敏感,一旦设置在每个房间上方的温湿度探头检测到该房间的温度和湿度超过允差范围,系统将自动停止接受该区域的大容量快速检验仪(HVI)检验结果,保证样品始终在符合要求的温湿度环境中进行检验。
此前对棉花的检验是按比例进行抽检,“眼看、手扯”是检验师依据感官给出一个很粗略的棉花品级结论的主要方式。
“这种简单粗略的品级指标无法体现出每包棉花内在的具体质量,也无法满足客户对棉花品质详细了解的需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副局长邓鑫介绍,自从国家实行棉花逐包仪器化品质检验,每包棉花的长度、强力、马值等详细的质量指标都能做到一目了然。
邓鑫说,“棉花销售时,这些质量数据成为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重要依据。最重要的是,这些质量数据都来自国家实验室,完全的第三方数据,公平公正透明,买卖双方都非常认可,很少再出现交易纠纷。”
回想2015年,那年新疆天气对棉花种植来说,不利因素一个接着一个。春天来得晚,棉花播种比往常晚十几天;6月棉花生长期,气温又达不到,导致棉花纤维成熟度不够,纤维长度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棉花长度普遍在27毫米以下,28毫米以上的只占不到20%,总体长度比往年短1毫米!
据了解,按当时价格,长度相差1毫米的棉花售价每吨相差近200元。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原来加工方式继续下去,一家企业当年或将承受几百万元经济损失。
因此长度是棉花的重要质量指标,长度短就意味着棉花质量差,质量差自然就卖不出好价钱。在透明公正的数据面前,棉农们就会自行优化加工流程,确保棉花质量。
公证检验数据显示,调整加工流程后,加工出来的棉花长度可以大大提高,28毫米以上的棉花可达到75%,比之前送检的样品提高55个百分点。
新疆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少明说,“多亏有公证检验数据,让我们及时调整加工流程,更新配棉手段,避免盲目加工,最大限度地降低加工环节对纤维长度、短纤维率等指标的损伤,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棉花的加工质量。”
为提高棉花加工质量,新疆纤检机构充分利用公检大数据,及时指导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实践证明,对棉花提质增效是行之有效的。每个棉花年度结束后,纤检部门还对公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棉花质量分析报告,为当地棉花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