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无膜棉现场观摩暨研讨交流活动在美丽的新疆自治区沙雅县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及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全国有关涉农高校的专家学者百余人集聚沙雅,就无膜棉种植技术进行观摩研讨和交流。
为解决干旱、寒冷等恶劣的自然条件给农业带来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新疆开始在棉花上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这项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地膜持续使用,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造成土壤结构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作物减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白色革命”变成“白色污染”。自1982年地膜引进我国以来,新疆棉田地膜使用量约150万吨,已成为全国农膜残留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同时,随着新疆超过1/3的棉田实现机械化采收。机采棉收获过程中收入大量地表、棉株上的碎膜,掺杂在原棉中的碎膜在加工过程中难以清除,严重影响纺织产品质量。
为着力解决棉田地膜污染,简化植棉技术,提高棉田效益,推进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棉花遗传育种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首席科学家喻树迅院士带领浙江农林大学无膜棉综合技术团队,培育出特早熟、耐盐碱、耐低温、丰产的陆地棉新品系“中棉619”,并实施无膜棉技术种植。
多年试验证实“中棉619”适合在南疆地区进行无膜种植。在无膜条件下“中棉619”也能够快速萌发出苗,其出苗率和成苗率与覆膜条件下的出苗率和成苗率无明显差异。无膜棉品种的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创新,实现棉花无膜种植,彻底杜绝残膜对于土壤的污染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促进我国植棉观念和模式的改变,对于发展绿色植棉,生态植棉具有重要意义。由政府主导、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在新疆阿克苏、库尔勒、阿拉尔等地建立无膜棉示范基地,产量达到5250公斤/公顷。无膜种植棉花,每公顷可节省2200元购买地膜和揭膜费用,实现“丰产节本环保、综合效益提高”目标,展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其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观摩、研讨活动中,喻树迅团队展示无膜棉优质高产科研成果并与参会的其他专家代表交流讨论。与会专家代表表示,通过此次观摩,对减轻“白色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无膜棉种植的具体要求和技术规范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