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新疆大地上色彩最为醒目的农作物。每年秋天,白色棉朵连缀成片,千万亩棉田蔚为壮观。数据显示,2017年新疆棉花总产量456.6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76.5%。早已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棉基地。
如今新疆棉花举足轻重地位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时间倒回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新疆棉花总产量只有5.5万吨,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全国棉花产量216.7万吨,新疆占比不到2.5%。仅仅是数字对比中,新疆棉花自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就足以令人惊叹:近40年间产量足足增长80多倍。
在前不久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三创棉花世界高产纪录”“新疆棉蚜生态治理技术”“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育与创新”等3项科研成果亮相,展现新疆棉花在产量和品种等方面的技术进步。
新疆棉花如今的成就,正是在一次次科技创新中完成的。如今盛行的棉花地膜覆盖种植新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推广,加之棉花矮、密、早种植模式的应用,新疆棉花得到长足发展。表现在种植面积上,1980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271.8万亩,1990年增至652.8万亩。
此后新疆棉花一路高歌猛进,面积、产量不断增大,在全国棉花产业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数据显示,1998年棉花总产量达到130万吨。2008年棉花总产量上升至301.55万吨,到2016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商品调拨量连续22年位居全国首位。为保障国家棉花安全和推动国内纺织工业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
几十年间,新疆棉花在突飞猛进,也奠定全国最大商品棉基地、新疆农业主导产业的地位。
快速发展过程中,新疆棉花在以数量为主导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出现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削弱的问题,棉花产业发展一度受到影响,改革随之而来。
近些年,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是“提质增效”,而2014年是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国家在新疆启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正式拉开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的序幕。棉花定价权回归市场、价格与补贴分离的新机制取代原来的统购统销模式,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发生巨大变化。
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指挥下,棉花需求端对品种和品质的需求通过棉花加工企业,直接传递至田间地头,从而将“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贯穿至棉花种植、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棉花品质持续上升,棉花产业活力显现。
“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以来的4年里,通过监管库公证检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与质量挂钩等措施,倒逼棉农和棉花加工企业改进质量,使新疆棉花质量形势有所好转,各项指标总体水平稳步提升。棉花质量在稳步提升。”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副局长邓鑫说。
近年来,随着新疆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棉花深层次的变革持续进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业管理处副处长汤义武说,去年自治区在南北疆试点地区都注重全产业链推进。今年针对南北疆棉花产业发展实际,在南疆重点推进机采棉推广,而在机采率较高的北疆地区,则主攻降低机采棉成本。
目前塔城地区沙湾县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100%全覆盖,降成本是当地推进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阿克苏、喀什等地,正在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为推广机采棉创造条件。
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纪元说,今年前10月公司与南疆各地州签署超过200万亩的土地流转面积,且已在巴州、阿克苏地区的6个县市完成土地流转90万亩,今年底有望增加到130万亩。刘纪元说:“整合土地后,我们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进而开展机械化作业,脱离土地的劳动力可以继续在棉花种植、加工等环节务工增收。”
科技助力棉花不断推出新品种
12月5日,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托万克拜什艾日克村举办一场农业知识讲座,围绕着“棉种”展开,授课的是新疆农业大学副院长陈全家。
“每年我们在选择棉种时都比较困惑,害怕种子选不好,会导致产量减少。现在知道选种子的方法,明年开春时就不愁。”村民艾麦尔·艾合买提说。今年5月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陈全家率领的团队,将长绒棉的优秀基因“嫁接”到陆地棉上,成功改良陆地棉的纤维品质,培育出棉花新品种,分别为“新农大3号棉”和“新农大4号棉”。这是新疆棉花品种中的新进者,而这样的棉种新品种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不断涌现。
棉种的优劣关乎棉花的品质,也关乎棉农的切身利益。“棉种”在沙湾县安集海镇三旗村棉农秦金峰眼里,同科学种植一样,是“天大的事”。“我种过最早的陆地棉,种过‘新陆早’系列的四五个品种,现在种棉花,选种子是头等大事。”秦金峰今年71岁,种植棉花已50多年,尽管这几年早已不再种棉花,但只要谈到这些白花花、软绵绵的棉朵,秦金峰的话匣子就关不上,感情之深如同在谈论自家闺女。
秦金峰从20岁开始种植棉花,虽年代久远,但他依旧记得那时的棉花种植远不及现在。“40年前棉花地可不好侍弄,要精心防虫防病,摘起来也麻烦,生手常常摘不干净,造成浪费。”秦金峰说,一年到头操碎心,一亩地才产棉百十来公斤。
改革开放后,确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指导和鼓励农民进行生产活动,棉花也走上科学种植的轨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新疆地膜植棉新技术与棉花矮、密、早种植模式开始向全疆推广,使新疆棉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为应对新疆棉花品种多、乱、杂、退,陆地棉主体长度不够长,长绒棉细长有余、强力不足的现象,1983年起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在棉花新品种选育上下功夫,用5年时间培育出长绒棉新海5号、6号,新陆中1号、2号四个新品种,并编写出《新疆棉花品种资源志》,共收入405份陆地棉、长绒棉、中棉、草棉、野生棉的资料,为新疆开展棉花育种工作提供宝贵的资料。
1991年改革开放的第13年,是国家第八个五年计划初始年,“八五”计划时期,棉花纺织业向西迁移的方针得以确立;1996年“新疆建成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方案被国家纳入“九五”计划中。据国家发展要求,新疆也加快棉花育种培育步伐。
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孔庆平介绍,因新疆地理条件较特殊,棉花种植区分为北疆早熟区、南疆早中熟区,为适应各个棉区的需求,40年来新疆的农业科技人员共培育出棉花新品种208个,使新疆棉花品种加快更新换代的步伐,为新疆棉花高产高效提供品种支持。
种50多年棉花,秦金峰感叹现在棉花品种的多样和种植方式的先进。“我的邻居今年种植100亩棉田,选用的是高产的棉花品种,用的是最科学的种植模式,每亩平均收获棉花420公斤,这要比40年前差不多翻4倍呢。”秦金峰说。
玛纳斯县棉花“变身”农业主导产业
盛产碧玉的昌吉州玛纳斯县,还有一项重要的白色产业,那就是棉花。12月13日玛纳斯县农业局农业顾问鲍玉琴说,目前玛纳斯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104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达84万亩,正在加快走向农业现代化。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玛纳斯县棉花种植面积仅有1万亩左右,小麦等粮食作物是全县农业的主导,当时鲍玉琴在玛纳斯县南部的一个乡镇做农业技术员,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小麦。
玛纳斯县的棉花种植加快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当时地膜覆盖植棉技术在全疆范围内得以普及,显著加速棉花产业发展。
“与现在地膜残留‘白色污染’的说法不同,当时,用地膜种棉花的模式被称作‘白色革命’,实现棉花产量的大飞跃。”鲍玉琴说,玛纳斯县从1984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模式后,全县籽棉单产从之前的每亩六七十公斤提升至100公斤,实现明显增产。
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不仅提升产量,也大大扩展棉花种植面积,原来不适宜种植棉花的区域,在地膜的“呵护”下,开始大幅种植棉花。几年后,玛纳斯县的棉花种植范围开始南移,在这之前,全县棉花都集中在北部几个适宜种植的乡镇。
到1987年,该县棉花种植区域扩大到鲍玉琴所在的南部乡镇,她所服务的对象也由此发生变化。“这使玛纳斯县的棉花种植业跨入发展的快车道。当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至4.2万亩。对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都起到显著作用。”鲍玉琴说。此后几年,玛纳斯县棉花面积持续扩大,成为玛纳斯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1992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已拓展到15万亩。
“在玛纳斯县棉花产业发展史上,1996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鲍玉琴说,这一年,玛纳斯县棉花皮棉单产突破每亩100公斤。此后先进的棉花种植术、新的发展理念等不断涌来,棉花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4年以后玛纳斯县棉花种植面积占比超过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0%,棉花成为该县最主要的农业产业。
“目前玛纳斯县棉花全部实现节水高效灌溉,改变原来大水漫灌方式。近3年全县棉花机采率达到90%以上,今年上升至95%,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鲍玉琴说。
从手拾到机采新疆棉花采摘走向现代化
对于棉花总产量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的新疆来说,棉花的采摘方式一直是新疆棉花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新疆棉花产业快速发展,棉花的采收从人工逐步转向机械,走上现代化之路。
今年33岁的马刚家住沙湾县金沟河镇宋圣宫村,现在是一名采棉机驾驶员,从2009年开始学习采棉机驾驶技术的他,如今已是村里的业务能手。
马刚说,当初他选择学习采棉机驾驶技术,是希望能够减轻父母在棉花采摘季时的劳动强度。
“从我记事开始,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每年到9月父母就会没日没夜地在棉田里忙,等我稍微长大一些能干活就跟着他们一起忙,白天摘棉花、晚上打包,一直要忙到11月初。”马刚说。
马刚记得,从2001年开始到2010年,每年秋季都会有大批拾花工从内地来到新疆。“那会儿村里会来很多人拾花,父母当时就雇这些人采摘家里70多亩地棉花,十几个人住在后院平房里,父母每天要接送他们,还给他们送饭,那2个多月里我几乎在家里是见不着爸妈的。”马刚说。
2008年,沙湾县开始推广机采棉种植,当时棉农并不看好这种机械采摘的模式。“大家都觉得所有棉田都是人工采棉,为什么要用机械,机械采不干净,连我父母也这么认为。”马刚说,但他自己却非常看好,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智能化会取代人工。2009年他成为村里少有的采棉机驾驶员之一。
马刚说,“以前人工采棉时,白天工人采的棉花晚上要送到库房,为此我们还得租个大库房,2010年开始就不用,这边机采、那边打包,转手就卖出去,方便得很,这不大家现在都开始种植机采棉。”
近年来,随着新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机采棉在天山南北得到大面积推广普及,北疆80%以上的棉田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人工被大型机械取代。与此同时南疆的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州等地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也开始加快土地流转,走上集约化种植和机械化采收的道路。
对于家住沙雅县海楼镇达坂库木村的艾力·艾买提来说,今年是一个转折点,一场采棉机驾驶员培训让他从采棉工人变成采棉机驾驶员。
艾力今年32岁,20多岁开始他就有拾花工这一身份,“2008年开始,村里会组织我们集体出去摘棉花,虽能挣不少,但很辛苦。”艾力说。
近两年,沙雅县大力推进机采棉种植,艾力看到原先自己辛苦2个月才能摘完的棉花,如今靠着大型机械几天就完工,感触很深。“我第一次见到采棉机采收棉花的时候很好奇,也很兴奋,机器采得干净,速度又快,我要是也能驾驶采棉机就好了。”艾力说。
今年沙雅县共种植棉花185万亩,其中机采棉达到115万亩,为进一步加快棉花机械化采收技术推广力度,9月中旬沙雅县举办采棉机驾驶员培训班,来自各乡镇(管委会)的160余名驾驶员参加培训。艾力终于可以实现驾驶采棉机的愿望。
“以前双手用来摘棉花,现在用来开采棉机,今年我还在跟着师傅学,明年就可以独自一人驾驶,现代化机械真的给我们带来太多变化。”艾力说。
光辉棉花:小作坊变身加工厂
在新疆棉花40年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棉花加工厂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参与者,其连通着棉花种植生产和纺织企业的需求,在见证着产业发展的同时,更以自身发展推动着产业前进。
12月13日塔城地区乌苏市光辉棉花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辉说,今年公司收购5万吨籽棉,2万吨皮棉,1个多月就结束一个乡的棉花收购,时间比过去缩短四五倍,这个效率,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王辉眼中“不可想象的”进步,正是我区众多棉花加工厂伴随着棉花产业发展而进步的缩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家进一步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此前“国家统一定价,由供销社统一经营”的政策调整,不仅棉花的收购和销售价格均由市场形成,符合条件的企业也可以直接收购棉花,由此掀起一场棉花加工厂大批涌现的潮流。乌苏市亦有众多棉花加工厂乘“势”而出,光辉棉花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
如今光辉棉花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已从一间破旧的小厂房发展为当地较大的棉花加工企业,回想起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王辉感慨地说:“是改革开放赋予的机遇。”
王辉说,公司成立之初的2000年,收购棉花是他每年最为头疼的事情,因为采棉完全依赖手工,仅棉花的收购时间就长达近半年,从每年的9月到来年的1月,“几乎所有农民都在围着棉花转。”
农民手工采花,费时费力效率也低。等采完棉花,王辉才能带人到地里收购。“那时只能用毛驴车把棉花一点一点拉回公司,最多的时候一天收购800多吨,动用80多个工人,80多辆驴车。”王辉苦笑道。
到2010年左右,机械化的运用大大消解棉花加工厂的“等待之苦”。“现在我们也不用去地里收棉花,采棉机1天就可以采400多亩棉花,且一遍就采干净,地少的农民当天就可以把棉花送过来,我们现场就把账结了,节省几个月时间。”说起如今,王辉说,这也归功于改革开放。
2013年公司花费1000多万元从山东购买1套机采棉生产线,增添清理、烘干等程序,大大提高加工效率,“以前公司只有1台轧花机,1天加工80吨籽棉,现在1条线1天加工300多吨。”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相比,光辉棉花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并不算长。王辉说,如今机采棉推广率已大幅提升,对于棉花加工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公司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机采棉加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