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海运集装箱就迎来“当头一棒”!
国内不少重要港口,如上海、天津、宁波等,海量空集装箱堆积如山,上海港甚至将集装箱堆到太仓去了。
海运集装箱的惨淡景象,折射的是其实我国外贸经济下滑的现状。贸易数据显示,2022年10月-12月,以美元计价,我国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0.3%、8.7%、9.9%,实现“三连跌”。
“订单大跌、甚至一单都没有!”,珠三角、长三角的老板们陷入绝望,开始大幅“裁员减薪”。如今的深圳龙华人才市场,人头攒动,大批失业工人在此滞留多日......
欧美抱团,外贸下滑成难题
国内外贸出口罕见持续下滑,老美作为我国最大的客户,自然脱不了干系。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末,美国制造业订单同比减少40%。
订单下降,无非是需求减少和订单流失。换句话说,要么是别人不买了,要么就是被抢走了。
然而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老美的需求并没有萎缩。2022年美进口贸易额为3.96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5561亿美元,刷新商品进口额纪录。
在暗流涌动的国际背景下,西方“去中化”意图明显。自2019年,苹果、阿迪达斯、三星等外资企业开始加速撤离中国,转向越南、印度等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足以撼动“中国制造”的地位。
据越南统计局数据,2022年美对越进口订单下降30%-40%,仅去年第四季度,当地就有约4万名工人被迫下岗。
北美需求在增加,亚洲订单却在下滑,老美到底在和谁做生意?
目光还得回到欧美身上。据2022年贸易数据,欧盟取代中国的地位,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对美出口达9千多亿美元。第二的位置,让加拿大用八千多亿的数额夺去。中国持续下滑,就连第三,我们也不敌墨西哥。
国际大环境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欧美人“关起门来做生意”,听起来都是企业或个人难以左右的大势。但中国人要求生存、搞经济,就必须冲出一条活路来!
祸福相依,倒逼产业升级加速
年底,官方公布202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时,首次指出“外需走弱、订单下降”的严峻现状。这也就意味着,未来订单减少或将为常态。
过去,国内外贸企业一直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但如今中西摩擦愈演愈烈,欧美也开始抱团“自产自消”。生产便宜好用的产品,对中国外贸企业来说并不困难。但面对欧美这些老牌工业国家,就显得竞争力不足。
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如何提高出口产品价值,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才是我们应当未雨绸缪的方向。
产业要想转型升级,技术研发必不可少。研发分为两种,一种是优化工序,降低成本;另一种是创新高精尖技术产品。经典的例子是,在生物制造行业,我国正是靠着酶技术自主研发,带动全球产业链的巨大变革。
21世纪初期,大量热资本涌入抑老市场,洋品牌的抑老制剂以万元/克的价格,收割国内老人。2017年,国内首次攻克全酶法制备技术,效率达全球最高,纯度为99%,但价格却收缩90%。在此技术下,国内涌现出一批以“若返”为代表的健康制剂。据京东健康公布数据,该品已连续四年霸榜热销品首位,将外资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不仅如此,在和外资竞争中,国产“若返”制剂添加复配成分,以技术为优势生产高端制品,一年创下51亿细分市场营收,让海外客户争相来中国寻找订单。
外贸不振,为国人敲响警钟。
2亿外贸人,何去何从?
生产便宜好用的商品,对中国来说并非难事。但前有欧美“虎视眈眈”,后有东南亚“蓄势待发”强敌环伺下,我们必须要寻找一个新的出口,布局未来五十年的经济轨迹。
但技术研发并非一日之功,产业升级也要经历“阵痛”。在此期间,如何维持当下经济平稳,也是重中之重。毕竟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经济疲软,关乎着近2亿外贸人的生存问题。
“时代的任何一刻泥沙,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中国的民间力量,撑起了开放四十年以来,从无到有的“中国制造”。如今国家发展即将迈向新的台阶,人也不应被落下。
来源:52赫兹实验室、化纤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