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网专讯:据江浙、广东等地部分棉纱贸易企业反馈,受近一周多来ICE棉花期货呈“V”形走势及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棉纱出口持续恢复等因素影响,再加上中国国产棉纱报价仅有100-300元/吨回调,因此港口保税、船货进口纱FOB/CNF报价整体弱势企稳,国外纱厂和出口商有较强的挺价、观望情绪。
杭州某轻纺进出口公司表示,9月上中旬以来,贸易商棉纱出货仍以刚需为主,概括为“两头差,中间稍好”——不仅印度、越南、泰国等产地低支气流纺纱的表现比较冷清,而且50S及以上高支纱普梳/精梳纱也询价/出货也稀少,但C20S-C40S中高配包漂/半包漂棉纱的交投则较7、8月份有所回暖。
业内分析,一方面纺服业“金九银十”到来,除内需订单小幅增长外(部分棉纺织企业对2023/24年度棉价高位运行的预期减弱,不再只接短单、小单,转而接中长线来单),出口溯源订单也有所上升;另一方面近几日人民币兑美元“由贬转升”,利于棉花棉纱进口。9月1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1874元,单日调升20基点,人民币中间价实现连续四个交易日升值,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围绕7.27波动。
从调查来看,9月份以来到港/入库的棉纱、混纺纱数量持续上升,越南纱、印度纱、乌兹别克纱等产地棉纱占比偏高,贸易商挂单、报价也随之增多,市场走货有待加快。值得注意的是,8、9月份越南、印尼产地涤棉混纺纱/棉涤混纺纱(CVC)/纯涤纱等现货、即期资源增长比较明显,部分贸易商经营重点转向,主要是考虑到近期PTA、涤纶短纤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国内企业纺混纺纱、化纤纱陷于亏损状态,产能被动下降,进口纱迎来攻城略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