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颁布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依托现有基础,不断完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采取引进、联合、重组等形式,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重庆市全社会口径纺织服装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2亿元,同比增长21.25%,其中服装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约为210亿元,同比增长28.85%。在全国纺织行业综合经济排名位于第十八位,西部第三位。
一、取得的成效 (一)承接转移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我市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加快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步伐,先后成功引进了山东如意科技集团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重庆市金考拉服饰有限公司、重庆润江羊绒制品有限公司、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万州忆凯服装公司、开县恒基服装公司、福建财茂集团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目前杉杉集团(上海纳菲服饰有限公司)、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老爷车服饰有限公司、杭州瑞翔服饰有限公司、浙江秋水伊人服饰等优质服装企业已有意到我市投资建厂。截止2011年,全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 36 个,项目总投资23.50 亿元。
(二)转移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2011年,我市纺织服装转移企业销售收入 89.3亿元,上缴利税 6.2亿元,分别占到全市纺织服装行业总销售收入的34%,利税的33.4%。其中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重庆市金考拉服饰有限公司、重庆润江羊绒制品有限公司、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重庆新世纪化纤有限公司在2011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1.73亿元、2.31亿元、 6.97亿元、4.32亿元、5.57亿元,同比增长 50%以上,上缴利税1.25亿元、0.23亿元、0.87亿元、0.84亿元、0.15亿元。
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已建成世界最大、技术最先进、生产能力达25万锭的紧密纺高新技术生产基地,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精品紧密纺生产基地”。2010年重庆市金考拉服饰有限公司的金考拉商标成功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重庆市纺织服装行业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三)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2006年,重庆市金考拉服饰有限公司与3533印染服装总厂整合,新成立了重庆3533金考拉针织印染有限公司,通过几年来一系列的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3533金考拉印染工厂目前已发展成一家产品档次高、质量稳定、基本达到节能环保要求的印染企业。突破了制约我市纺织产业链延伸的印染瓶颈,带动了我市纺织产业向服装面料乃至成衣等下游产业扩展,该公司成为国内唯一拥有木棉纺纱、染整核心技术的企业。
(四)标准厂房建设稳步推进 2011年全市建成标准厂房413.9万平米,其中主要承接地万州区、合川区以及渝东南地区四个重点承接地新建标准厂房91.76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的全面铺开,有力地提升了我市各级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加速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
二、承接转移主要做法 重庆在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方面不仅充分利用重庆是中国内陆地区唯一直辖市这一块金子招牌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在承接转移工作上,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 市委、市政府领导曾多次带队到我市主要承接产业转移地进行调研,并做了重要指示和要求。2010年,我委在黄奇帆市长的指示下,成立民生工业加工贸易促进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市纺织服装行业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的推进服务工作,积极打造招商引资网络,建立市区县两级招商引资联动机制,策划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和招商引资项目,着力招引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强化了对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力度。今年,重庆纺织服装工业联合会的筹建工作已经展开,联合会成立后将进一步对行业产业链发展进行规划,整合和强化行业服务,研究落实政府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以产业转移为契机,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在企业转移建设过程中,我们以产业转移为契机,指导企业高起点,规模化的高标准进行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生产基地建设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加大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帮助企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联系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校,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和技术协作,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吸收消化高新技术的能力,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设计和营销能力,加快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创新机制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 产业园区现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我市各个区县产业园区按照“大投入、大建设、大配套”的工作思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制完善的园区建设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努力增强园区吸纳和承接大产业、大项目的能力。创新了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有条件的园区按市场运作方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公司,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进园区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快速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
(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产业集聚 我市在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通过引进大型知名企业落户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靠现有的龙头企业的带动来提高园区的要素集聚,各地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1.以合川和江津区为例,地区政府紧紧围绕重庆市金考拉服饰有限公司、福建财茂集团两大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一批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生产企业,在渝西地区初步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基地;2.以万州区为例,通过山东如意集团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中国西部纺织城项目的建设,集聚配套引进和吸引东南沿海纺织服装企业前来投资和大量重庆籍企业家返乡创业,正逐步形成三峡库区以高技术棉纺织产业和特色服装产业为重点的技术纺织品产业基地。
(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重庆市产业转移纺织企业除可享受国家普惠、国家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城乡统筹综合试验区、少数民族地区五大政策以外,我市还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专门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制定了相关的土地、税收以及财政补贴等政策,每年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支持厂房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引进、物流补助等方式扶持优势纺织服装企业产业转移和基地建设。对符合国家产业鼓励类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参加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培育和引进优秀纺织服装人才等均可享受财政贴息、政府资助和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同时我们还积极研究和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争取各种金融机构对中小纺织企业的支持,切实解决纺织服装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重庆纺织产业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转移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国家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出台和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出,省域之间,尤其是周边省市之间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地纷纷出台优厚政策支持,积极吸引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如何在有限的转移企业资源中发挥比较优势,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错位竞争,以更多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为重庆市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产业转移链条不完整、配套能力滞后 重庆的纺织产业基础虽好但未形成综合配套能力优势,总量大,但是企业“个头”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导致了重庆纺织产业链不完整,正是由于缺乏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优势,特别是在纺织机械配套、辅料、染整以及后整理方面仍是我市纺织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
转移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地区或国外采购,增加了企业负担,抵消在渝企业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优势。本地纺织工业生产出的白坯布经过南方印染厂加工成面料后,再被本地服装企业买回来加工,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延长了产品周转期。
(三)产业转移的工业用地指标缺乏 虽然我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纺织产业转移大项目,适当放宽了条件、降低建设用地门槛,但由于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工业用地指标不足,不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大项目落户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四)产业园区建设资金不足 近年来,全市区县工业园区已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但由于近几年来全市园区大部分还处在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主要原因有:一是园区虽然有投资项目,但尚未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加之已达效的企业优惠扶持政策没有到期,致园区税收来源不足。二是自有资金不足,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信贷融资较难,难以满足园区建设需要。
(五)物流成本偏高,物流业发展相对缓慢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得到快速发展,是西部地区唯一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并建立了三大出海大通道。从重庆到欧洲的海运物流时间只需27天,比沿海江苏、上海还缩短了2天时间。但由于我市物流业规模小、形式单一,且局限于整个流程某一段,缺乏一体化服务供应商,没有形成社会化供应链,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滞后,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远没有形成。加上港口和铁路搬运、装卸等服务收费较高,导致物流成本偏高,物资到出海港口的运输成本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 基于当前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立足我市当前的产业资源优势和发展规划,我们将围绕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园区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快我市各承接转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重点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综合运用政策和市场的手段,充分利用行政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优势,依托我市现有企业的示范效应,利用落户客商的人脉资源,做好宣传和推介工作,以商招商;积极支持本地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强战略联盟,嫁接一批推动产业协作配套、集群发展的项目。
(三)加快完善产业链条, 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 严格按照我市五大产业集群布局规划,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型项目,合理项目布点,引导企业集中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和污染集中治理,加快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协调服务,切实落实优惠政策。 实行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完善转移项目跟踪服务制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切实落实优惠政策,集中有限的土地、资金、能源、信贷、生产要素资源向纺织服装产业倾斜,加强对转移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