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纺织服装业对供应链研究的深入,企业愈加重视供应链管理,上下游企业都期望在供应链管理环节上有更深入合作。不难发现,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提高利润、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反应速度。未来,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将更多表现在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上。
这种趋势早已被行业所洞悉。为了更好研究品牌发展和供应链管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2008年起开始举办“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今年,大会在浙江宁波举办,主题为“品牌商业模式与供应链创新”。围绕本次大会主题,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
百货业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 小编: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品牌商业模式与供应链创新。那么,您认为品牌商业模式的变化能给纺织服装供应链创新带来怎样的影响?
孙瑞哲:我们可以把品牌区分为工业类品牌和消费类品牌,这两类品牌运行的特点不一样。工业类品牌越往上游走,商业模式越应该是一种有序生产的“计划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当然它的整个市场环境仍然是市场经济模式。国外一些上游企业,比如杜邦公司(莱卡),兰精公司(莫代尔、天丝)等,通过联合下游企业开发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终端市场建立起品牌效应。这些企业将其原料指标按照客户群进行分配,采取的就是一种计划经济模式,使整个生产非常平稳有序。而目前国内一些上游企业在怎么去影响终端市场、影响下游等方面,还做得比较少,还是纯粹的生产模式,因此市场变化以后,对他们的冲击非常大。
对于下游而言,是充分市场竞争的态势,所以品牌商业模式我们也不能固定一种模式。比如,中国品牌的成长我总结为“农村包围城市”,他们是从三四线城市成长起来的,然后进入一线城市,这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而很多国外品牌进入中国,是首先进入一线城市,现在正大举向二三线城市进军。国内外品牌的竞争不仅仅在一线城市,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也存在。这种情况是对我们品牌商业模式的一个新挑战。
小编:现在国内主流商业模式应该还是百货店的这种形式。但是,目前百货业自身也面临一些很大的困难。
孙瑞哲:现在中国主流品牌应该是为大众服务,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怎样降低商业环节中的成本。同样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国外百货店比中国百货店便宜。因为,中国品牌从生产制造环节到流通环节,大多是垂直型成长的品牌。而中国的商业是一个特定的行业,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机制的行业。事实上,商业的本质是自己采购,然后在店里进行销售的一个循环。但是国内的商业环节,特别是百货业,施行的是一种地主行为,它们的职能主要是收租。
反观国外的百货店,他们几乎都有自有品牌。国外百货店自有品牌高的比例能达到60%以上,最低也在20%左右。中国百货店现在没有一家采取这样的运营模式。可以说,现在中国商业环节中百货业严重滞后于整个社会和产业的发展。但是百货业又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进店品牌实行保底销售、扣点。根据不完全统计,百货店使我们的产品提高了45%左右的成本。商业环节这种运营模式的落后,让消费者和国内品牌都无法受益。
百货业想要突破瓶颈,还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国内一旦真正对国外一些百货业开放,把他们的运营模式引入中国,会对现有国内百货业形成很大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在超市方面,沃尔玛、家乐福等引入中国后,已经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
现在有一个变化是,国内一些中心城市原有的批发市场衍伸出很大一部分零售的形式,典型的有广州的白马市场,北京的大红门、动物园、官园。它们原来都是批发市场,但是现在它们零售功能大幅度提升,变成了都市老百姓重要的采购场所。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商业环节成本低,有利于消费者,老百姓喜欢去那里购物。对于品牌来说,虽然现在优秀的品牌还是要寄生在百货店里,但是怎样在其他商业成本比较低的地方寻求自己的立足点,也不得不考虑。比如,品牌有寻求电子商务来突破的,也有建立品牌集成店的,模式百花齐放。
另外,对于百货店商品,老百姓近年来明显感觉涨价了。原因除了商业环节的成本推高外,还在于近年来上游成本的推导效应在下游开始显现。有一个不完全统计,百货店的服装类商品成本提高了20%~30%。这是我们产业自身消化上游环节的成本在终端市场的一个体现,是产业链自身的成本问题。
终端品牌面临供应链管理的挑战 小编:通过您的讲述,可以看出我们的品牌面临严峻挑战的程度确实不小。
孙瑞哲:现在国内终端品牌还面临着一个深层次的挑战,就是供应链管理。过去,品牌的成长重渠道建设,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方面跟国际成熟品牌相比,我们还比较薄弱。比如,在国际贸易环节,国外要对我们的产品质量进行第三方公正检测,他们在确定我们企业供货资质时候要进行验厂,实际上这些都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虽然,国内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但是我们很可喜地看到企业对于质量管理开始逐渐加强,很多品牌企业建立起自己的内部检测中心,对供货商产品进行抽检;在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第三方公正检测方面,已经有一部分品牌开始采取第三方公正检测。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要求供货企业建立跟品牌企业同样的质量管理模式、质量体系方面还是比较少,所以在质量的供应链管理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另外,在国际贸易中社会责任验厂环节,国内品牌对于其供应商在这方面的要求还比较少,还没有形成有序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现在,我们的一些品牌企业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我们整个纺织行业里CS9000T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拿CS9000T去要求他们的供货企业,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供应链管理是今后品牌成长中实力的一个象征。今后,品牌的实力并不是开了多少家店,而是能够有效地管理其供应链,有效地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供货企业的资质,提供让消费者放心和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同时在市场竞争中进行公平竞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对规范市场竞争做出贡献。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会对下一步品牌建设带来巨大的推动。在品牌建设方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正在把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重点工作领域。
小编:供应链管理是品牌建设的试点领域。那么,品牌成长如何在政策环境中寻找支持?
孙瑞哲:过去,对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所认定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或者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的,国家都会予以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减免。这是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但是,品牌政策一直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从宏观导向来说,国家虽然支持品牌建设,但是如何进行支持却一直没有一个政策落实。因此,对于品牌政策而言,我们还处于初级的研究阶段。
对此,我们首先要对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梳理国家对于它们的政策支持情况;然后建立品牌的评价体系,对优秀品牌企业的认定要有明确的标准。目前,我们已经通过各个地方的经信委,汇总行业一批优秀的品牌企业(包括制造类品牌和消费类品牌),正在做品牌评价体系的前期工作。等这个品牌的评价体系出台以后,下一步我们会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关于推进品牌建设的政策建议。
小编:我们看到目前行业内经常会举办上下游企业的对接活动,比如,在这次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期间举办的中国(西樵)流行面料宁波巡展。您认为这种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活动有哪些意义?
孙瑞哲:目前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对企业的竞争,而是系统对系统的竞争。供应链能够形成有机的组合,而不是被动的被选择,这就是这次西樵面料巡展的意义。通过一个行业的系统行为让优秀集群之间形成系统性对接,让企业群体之间进行有效性对接,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对接中甚至还能在产品的开发创新上有灵感的碰撞,这就是集群效应。
过去,我们对一个产业价值的衡量,惯于采取有形的方式,比如厂房、劳动力规模、产能、市场占有率等,这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今后,我们应该从更多的角度,比如环境友好度、时尚话语权、资源把控性等,这些是新的价值评判标准。而产业集群的对接,对于双方在环境友好、时尚话语权等方面,会形成新的促进,并不仅限于在市场规模、市场效应上的意义。
在供应链上,各个区域有自身的特色,在其优势领域中发展,并不一定要大而全。如何让服装品牌能和上游进行系统性合作,对产业提升、产品创新的好处不言而喻。大家围绕共同的目标、创新产品开发进行探讨,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对接的方式建立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成本的提高,在国际贸易的环节,国际上很多品牌不仅把生产环节外包,甚至把开发、设计等环节都外包,这种外包的好处是集合社会资源来为我所用。而通过这种对接,也可以让合作伙伴跟自己共同承担产品开发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