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人如此,对行业亦是如此。随着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高速发展,标准缺失和滞后现象日渐显现,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缺乏有效衔接,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支撑作用不完善,现有标准体系与国际不能接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行业发展。下一步如何切实解决并落到实处是行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共同探讨的话题。
标准缺失带来种种弊端 据悉,我国目前拥有大量汽车用纺织品生产厂家,可他们的产品必须通过国际几大汽车公司的标准才能销售,甚至每个车型的标准都各不相同,这造成我国汽车用纺织品生产厂家疲于应付各大汽车公司要求的各种检测,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增加了成本。形成这个局面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认为,这主要是受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产业发展不同步的影响。例如,我国生产的大量高档医用手术衣、口罩等医用纺织品并不为我国医疗机构认可,因为缺少强制标准,我国无法进行权威检测,只能以加工方式出口,经国外权威检测机构认定后返销国内,这就使产业链附加值大量流失,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滞和隐患。
从时间上来讲,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与家纺、服装相比,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有些产品的标准制定确实比较滞后。而产业用纺织品鉴于其应用范围广、产品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没有统一标准的问题与服装、家纺行业相较则显得更为扎眼。李陵申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产品标准严重缺失的问题,“比如超市用的一次性无纺布袋,五公斤重量摇摆一百次会不会断,类似这样的标准应该有人进行测评。”李陵申说,“过去的非典和H1N1等公共卫生事件让我们知道口罩的标准,我们逐渐推出了能过滤95%~97%污染源的口罩,现在我们出口能过滤100%污染源的口罩,过去像这样的标准我们一直没有,如果没有标准,企业怎么生产?”
目前,由于标准的缺失,部分企业生产的高品质产品无法在国家采购中中标。而很多小企业并不是没有生产高端产品的能力,但是生产中低端产品更有利可图,这打击了企业生产高端产品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政府之“手”还需更有力 “目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标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标准缺失,修订滞后,分类不统一,强制性标准少,国际接轨程度低。”李陵申说。产业用纺织品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缺乏衔接,产品质量也缺乏规范和监管,造成原料质量与制成品质量不匹配、国产化进程十分缓慢。此外,缺少专业的科研单位和公共的服务平台,导致目前国内产业用纺织品存在低水平生产、同质化竞争、高端产品薄弱等问题。相关企业和专家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标准。
同时,国家还应出台强制措施以保障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艳举例说,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行业生产的特种过滤产品可应用于热电厂高温除尘、垃圾焚烧烟气过滤等,对我们创造“一片蓝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热电厂、垃圾焚烧厂等企业购买过滤产品既提高了生产成本,又不会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积极性受到影响。
所以,国家应当对不同等级的城市分别制定粉尘浓度标准并强制实施,这样才会刺激企业购买该类产品。张艳表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次性手术服、手术床单,对医生和病人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受成本影响,我国很多医疗机构还在大量重复使用手术服、手术床单。如果国家能够将这些产品纳入医保,必将对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内的技术、资金、人才等才能得到发展。”张艳如是说。
标准制定应跨部门合作 《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起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发布。李陵申说,工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很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促进产业链衔接和标准化的应用。这其中检测标准包括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甚至是一项工程。
李陵申说,产业用纺织品最终能否进入医疗、土工、建筑、隔离、交通工具等下游应用领域,还要取决于这些行业的行业标准。“如果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按照产业用的标准要求来看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拿到下游厂家,连人家的门槛都进不去,那我们的标准就起不到任何作用。”李陵申说。以交通工具用纺织品为例,美国、欧洲、日本都有不同的检测标准,而不同的检测标准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差异。
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滕小俊表示,现在企业往往采用高于国家标准进行生产,现行的“国标”已经无法满足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因此他希望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在服务于标准规范建设方面能够起到作用,并尽快推出产业用纺织品新标准。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目前实行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及评价指标与发达国家采用的标准并不完全接轨。行业协会应组织专家义务为企业评估产品质量,以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