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反馈来看,受对中美进一步推出经济刺激举措、美国大豆、玉米因干旱天气继续大幅上涨以及欧债危机似乎逐渐得到有效稀释的影响,ICE棉花多头继续入市拉高价格,主力合约向75美分关口靠拢;而国内、国际市场基本供需面的平淡,政策层面的预期又存在很大变数,ICE、郑棉和电子撮合的底部逐渐上抬。
部分棉企业认为,这轮棉花的反弹行情每一步都走得的很扎实,因此在资源趋紧、投机力量豪赌、宽松救市措施可期以及中国国内大涝、美国大旱的多重利好推动下,ICE期货下跌的空间已基本被封死或不大,除非欧债危机再次因意大利、西班牙无法实现紧缩政策而再度发酵蔓延、美国QE3再次“放风筝”以及中国经济无法实现“软着陆”,棉价才有可能再次打开下滑通道。届时,ICE主力才会下破70美分乃至靠近65美分,而国内郑棉CF1301合约才会重回19200元/吨甚至18800元/吨。
据了解,目前滑准税进口配额愈发紧俏,但由于数量非常有限,“僧多粥少”的格局使拥有进口配额的棉纺厂和贸易商处于“强势”地位,江苏、山东、河南等地有一定数量的中小棉纺厂、织布厂、贸易商因无法拿到进口配额而无法使用低价的外棉,再加上纱布库存造成现金流非常紧张,不得不减产或停产来应对。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国内有一些大中型企业开始对外销售外棉或新疆棉,提前回笼资金,而纺纱或织布则增大化纤、地产棉等替代品的使用。
一些大型外商表示,虽然国内外棉花价差仍维持在3000-4000元/吨,但只有少数大中型棉纺厂和国有贸易商询价远月船期的美棉、澳棉及印度棉,大部分用棉企业或进口商对船期棉不关心,对报价也不敏感,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储备棉数量庞大,企业大多认为2013年除了1%关税配额外追发滑准税配额的希望大减,一旦无法拿到进口配额或配额的转让价格过高,进口商面临的压力会非常大。
7月17日,青岛港印度棉S-6未通关人民币报价14000-14200元/吨,澳棉SM1-5/32″的未通关人民币报价也仅16200-16300元/吨,SM1-1/8″澳棉的人民币报价16000元/吨以下(不含配额),港口保税区皮棉以美棉、西非棉、印度棉、澳棉和少量中亚棉为主,等级越高出货越难。此外,7月份以来,国内一些棉纺企业对巴西棉、西非棉和澳棉的询价和采购热情回升,对SM、M级美棉则表现冷淡,业内预计至7月底前后,青岛港(含淄博、烟台等)保税棉的数量将达到5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