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主要产棉区之一,棉花生产已成为河南省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2011年,河南省棉花产量38.24万吨,位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总量的5.8%。
近日,小编从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的调查报告中获悉,从2011年2月开始,作为原材料棉花的价格虽然在震荡中不断下跌,但河南省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的纺织业部分企业却仍步履维艰。
棉价下跌纺织企业效益仍不乐观
“前期棉价大涨时,企业因担心原料供应短缺而大量抢购棉花,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现在高库存碰上价格暴跌、需求不振。”从事多年纺织业采购的小马告诉小编,面对棉价下跌,他们厂不敢轻易收购,保持观望状态。
“棉价跌了貌似对纺织企业利好,其实不然。纺织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导致企业效益增长缓慢,部分企业甚至亏损和停产,经营难度和风险进一步加大。”一位业内人士说。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纺织业亏损企业43户,比上年增长79.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亏损企业6户。2011年,被调查的11家企业中,4家企业亏损,7家企业盈利,其中有4家盈利额减少。
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发展“瓶颈”
事实上,河南省纺织业正面临发展“瓶颈”。
就产业而言,河南省纺织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前“大”后“小”。河南省纱和布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大部分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上中游,生产初级和中间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激烈,并且纺织企业受原材料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大。但知名品牌服装等纺织终端产品相对较少,产业体系不完整,形不成综合优势。
同时,河南省多数纺织企业规模偏小,集中度低,集聚效果不明显,缺乏规模效益。加上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普遍存在,无法招来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产品档次不高,产品结构过于单一,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短周期、小批量、多品种的变化要求,品牌效应和带动能力不强。
多方合力求解产业“突破”
就如何提升纺织业竞争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马明华认为,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求解河南省纺织业“突破”。
马明华认为,河南省众多的人口是纺织品和服装庞大潜在的消费市场,政府应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加紧推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以终端产品带动整体优势提升,改造棉纺织和化纤等传统产业,做强前端产品;对企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落实纺织产品出口退税等国家有关财税优惠政策;扶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专项资金供给问题,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支持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专项性、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就纺织企业而言,鉴于人工、能源等成本呈现刚性、持续上涨态势,面对棉花价格波动,马明华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走多元化和差异化道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来降低棉价波动的影响。同时,他建议纺织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和品牌建设,运用棉花期货套期保值功能,防范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