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棉花协会天气实况记录及县气象、农水等部门的情况通报,今年射阳县自6月28日入梅以后,连续遭受阴雨天气。至7月18日出梅,梅雨期共21天,虽比往年平均梅雨期短了4天,但雨日多、雨量大。先后出现了16个雨日,累计雨量达到258.2毫米,均超过了往年梅雨期的平均数,而日照时数仅有40多个小时。全县境内骨干河道水位全面超出警戒水位,大部分棉田成涝受渍,给棉花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7月20日,县作栽站组织各镇棉花技干考察,今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为40万亩(县棉花协会统计为35万亩)。其中移栽地膜棉17万亩,占植棉总面积的42.5%,露地移栽棉面积23万亩,占植棉总面积的57.5%。平均密度每亩1566株,比2011、2010、2009年分别减少51、42和47株;平均株高66.9厘米,比2011、2010、2009年分别矮4.6、4.4和12.8厘米;平均单株果枝10.7台,比2011、2010、2009年同期分别少0.3、0.2和2.0台;果节29.4个,比2011、2010、2009年同期分别多1.1、少2.8和9.5个;蕾18.2个,比2011、2010、2009年同期分别多2.5个、少6.9和9.2个;折单株伏前桃1.3个,比2011、2010、2009年分别少0.1、多0.63和少1.3个;开花株率68.9%,比2011和2010年均少3.8个百分点,比2009年则少了23.4个百分点。
从考察结果看,目前全县棉花苗情的总体状况不是太好。各项指标明显差于2009年的同期水平,有部分指标也不如梅雨期天气同样不是太好的2011年和2010年。但与今年7月15日的小苗情考察结果比,苗情转化显示加快,表现在出梅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照时数的增加以及管理措施的跟进,株高、果枝、果节的日增量明显提高,蕾、花、铃的个数显著增加。如果今后天气趋于正常,产量亦或能达到甚至超过上年的水平。为此,农技部门提出了当前棉花田间管理的重点措施。
1、突击补肥,增加营养。水墒肥补,下追上喷,追喷结合,是促进受涝渍棉花恢复生长的重要措施。凡是在雨后没有施肥或施肥不足的田块要立即追施或补施,以迅速补充棉株养分,一、二类苗每亩用尿素15-20公斤,三类苗每亩用尿素10-15公斤左右,对前期用肥品种不全,磷钾肥用量不足的要予增施,并适当减少氮肥的用量,同时结合根外喷施0.5-1%的尿素液进行接力,继续做好准备,在“打顶”前后用好第二遍花铃肥,用肥量视苗情确定,一般田块以10公斤左右的尿素为宜。目的是增后劲、防早衰、促增蕾,减少脱落,提高成铃率。
2、及时化调,协调生长。通过化调,调节棉株生长机能,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塑就理想的个、群体动态结构,促进棉花多现蕾、多开花、多结桃。
3、突击松土,培土壅根。连续降水使棉田土壤板结,根系活力降低。要通过除草松土,破除田面板结,改善棉花根际生长环境,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吸收、输送养分的能力。同时结合追肥除草,搞好培土壅根。这样既能有效增强棉株自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棉田的通风透光的能力,减少后期的田间郁闭,减少烂铃,提高棉花品质。
4、及时用药,防治病虫。根据县植保站的虫情监测,目前及近期可能危及棉花的害虫,主要是盲蝽象、红蜘蛛和棉铃虫等,从目前的虫量情况看,虽都属中等偏轻发生,但一旦造成危害,损失将会更加惨重。因此,要密切关注植保信息,一旦达到防治标准,都要及时用药,以避免危害。棉花的黄萎病,在前段时间已有发生,近几天随着气温的升高、土壤湿度的改变,危害程度得到了一些遏制,要继续采用农业防治和施药补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防控,促进病株的转化,尽快恢复生长。
5、因苗制宜,适时打顶。尽管目前棉花的苗情状况都不太理想,但按照农时节令和棉花生长的有效期,完全可以达到较为合理的群体结构。因此在打顶的时间上更要因苗制宜,采取更为科学的方法,在8月5日前后分步进行。
一是行距大,个体小,预计难以封行或封行程度轻,棉花行间光照条件好的棉田要适时早打顶,及早去除棉苗主茎顶端生长优势,发挥已有果枝多增果节优势,拉长现有果枝,加快群体增节增蕾,提高光能利用率,争取更多的的有效蕾数,奠定丰产的群体基础。这类棉苗打顶时间可提早到8月初,且越是个体小、密度稀的棉花越要早打顶。
二是当前大面积长势平稳,预计最后能封行的棉田,要在立秋前后打顶,既多增果枝,也多增果节;既充分利用平面光照,也提高立体空间的利用率。
三是行距小、密度高、长势旺、封行早的棉田,要适当推迟打顶,以得增加果枝台数,控制果枝长度,改善棉田中下部通风透光条件,但打顶时间不要迟于8月10日。同时要及早摘除边心,以促成养分的相对集中,确保结大桃、增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