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磊军:总结一套合理的设计流程 人物事迹:太平洋机电集团上海一纺机机械设计助理工程师熊磊军勇于创新,出色完成了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任务,还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数字化多轴伺服驱动精梳机的设计工作。
数字化多轴伺服驱动精梳机是采用最新设计理念研发的新型高效精梳机。
在项目实施中,熊磊军根据机构创新原理,对原有钳板机构作了创新设计,提出了由曲柄摇杆机构取代现有的双摆杆钳板机构,解决了目前伺服电机难以满足大功率高速往复运动控制要求的技术瓶颈问题。该项目在全体项目组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完成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
熊磊军勤奋好学,经常积极参加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的职工技能大赛。2010年,他动员其他同事以CJ60型精梳机的主运动分析为主题,组队参加了电气总公司的三维设计大奖赛。
比赛中,他严格按照CJ60型精梳机各部件明细表重新装配了车头和车中与运动相关的16个部件,分析了CJ60的钳板传动、分离传动、锡林传动这三大主运动机构的运动特性,为机器的升级提供了必要的数据,该项目获得了2010年度三维设计大奖赛团体赛组的金奖。
2011年他又参加了新一轮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的三维设计大赛。这次他以当时刚通过验收的CJS70为基础,全面阐述了该项目的设计过程以及理论基础,并通过软件仿真技术,以动画的形式演示梳理过程。这个项目最终获得了2011年度三维设计大奖赛创意创新组的银奖。2012年5月,熊磊军获得了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在近3年的设计工作中,熊磊军积累了不少设计经验,总结出一套合理的设计流程,并不断开发设计出用户满意的纺机新产品,为加快企业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慧群:学会本领也舍不得离开她 人物事迹:多年来,陈慧群始终以“学技术、练本领、比贡献、争第一”的理念,不断精练技能本领,在富丽达集团一年一度的技能竞赛中连获殊荣。陈慧群不仅技能本领过硬,生活中还是个热心肠。
陈慧群是一个勤学苦练的人,骨子里有一股子的拼劲。她说:“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自己认准了,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她说,挡车工其实是一门细致的手上活,要把千丝万缕的纱线织成一匹匹合格的坯布,得下一番功夫。
陈慧群刚进厂时对挡车工作不熟练,操作织机速度慢、产量低,而且织的布病疵很多。当时她一个人看管4台织机忙不过来,一天不停地跑来跑去。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凭着自己的一股拼劲和耐心,下定决心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她就认真、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不熟练的就一遍又一遍地练,直到熟练为止;为了提高速度,只要有点空闲,她手里就拽着线头,练习打结的基本功。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慧群每天坚持勤学苦练的毅力下,她挡车越来越得心应手,干活也轻松自如了,织得坯布病疵也少了。她的产量也在车间坯布产量排行榜中,不断地向前几名靠近。
自2002年富丽达首届操作技能比赛起,她共获得了5届第1名、3届第2名、2届第4名,并连续5年被评为集团的“优秀员工”。去年 1月,被区总工会聘任为萧山区第三批职业技术带头人;3月3日,又被市总工会授予“2009~2010年度市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每当自己的活干完了,她总去帮助周围忙不过来的同事。一次,车间来了一位新员工,因做不习惯挡车工,到厂时间不长就产生了离职的念头。陈慧群听说后,就主动手把手地去教她、开导她。通过她的帮助,新员工慢慢掌握了技术,从此便安下心工作。一些新员工都喜欢和她一起工作,即使学会本领后也舍不得离开她。
陈东山:技术磨合离不开性格磨合 人物事迹:陈东山讲得最多的是怎样当一名好工人,怎样干好工作。他谦虚地说,厂里许多人干的比他好,当选劳模是荣誉,也是压力。陈东山最深的感受就是,成功就在不懈地努力之中。
2002年,陈东山和妻子一起进入红豆集团,从乡间走入车间,身份与角色转变了,劳动性质也转变了,但劳动本质没变。
面对陌生的机器,陈东山除了积极参加培训,认真听讲,平常干活不懂就问,别人下班了,他还在那儿琢磨。晚上睡觉,陈东山都会仔细地将白天的工作在脑中“回放”,哪里做的不好,哪里需要改进,哪里还不懂,做到心中有数。
陈东山是新进工人中最先正式上岗的10个人之一。他的工作需要三道程序配合才能完成,分别是一主机手、副机手和备料。要想保质保量把活干好,三个人需要配合默契,节奏一致。这在于平时的长期磨合,这种磨合不仅是技术层面,也是各人性格上的磨合。
正式上岗伊始,陈东山认为,只要把彼此工作做好就行了,各人性格与工作没什么关系。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彼此工作虽然做好也能按时完成工作,但要想超产,质量更优,彼此之间的性格磨合也非常重要。
具体来讲就是,在工作中,上道需要什么,下道有什么问题,彼此间无须说话,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彼此之间就心领神会。这就需要员工性格方面的磨合,单纯技术配合难以达到这种默契。
工作中的磨合首先要从生活中的磨合开始,上班时,陈东山会说一些彼此都感兴趣的笑话,调节气氛;下班后,陈东山就约他们外出钓鱼,有时聚在一起喝两杯酒。陈东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他说,我们这一班要想干的比别人又好又多,不仅要刻苦钻研技术,也要在性格上充分磨合,在工作中就是要达到,你看我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你需要我干什么。这种默契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时间省下来了,活出的就多,咱们收入就多。
范东云:产量比同工序多3000公斤 人物事迹:范冬云是兰州三毛纺纱厂细纱工序一名普通的挡车工。近几年她是纺纱厂200多名细纱挡车工中完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消耗最低的挡车工。
细纱挡车是纺纱厂最苦最累的工种之一,不但环境温度高、相对湿度大,而且劳动强度大,工作十分单调。
范冬云每天往返在机台间,重复着挂纱、穿纱、接头等动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不知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其中的艰辛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她硬是以顽强的毅力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她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她责任明确,对待工作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为确保产品质量,范冬云从一点一滴做起,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她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她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工作岗位,与同一班人员交接后,仔细检查批号纸,防止混批事故的发生,对自己所挡机台的性能特点和生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和合理规划,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她认真执行操作法,严格执行工艺要求,遇到问题及时向质检工反映,将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范冬云技术精湛,不断摸索总结创新操作法;她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是青工心目中的好师傅,她凭着过硬的本领和丰富的经验,为纺纱厂新工培训作出了突出贡献;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对于生产安排任劳任怨,经常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来厂加班,人员紧张时主动要求扩台。她先后获得过甘肃省劳模、兰州市劳模、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以及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届甘肃省技术标兵、兰州市技术能手等各种荣誉称号。
在去年的工作中,在纺纱厂她更是以完成产量21705公斤(比同工序岗位多3000公斤)、质量得分95.4分、操作得分96.5分、消耗3.15%、综合得分91.2分、出勤率100%的优异成绩排名前列。
王建民:一个专门记录问题的小本子 人物事迹:高温40度以上的环境,7个人的小组操作两台车,一个小时更换8车近3吨重的布,班产量达到15万米,并且连续两个月产质量第一。这些惊人的数字是由前处理乙班的王建民小组创建的。
今年36岁的王建民从纺校毕业后来到华纺从事200丝光机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当车间推行拉动式精益化生产时,他身先士卒地挑起了组长的重担。
“我们的小组长王建民人好, 任劳任怨,管理起来自己还真有一套。”担任副组长的代永波说,“这一套在别人看来不是傻就是出风头,但我们佩服他,跟他干心里就是踏实。”
为了把工作做好,他总是提前30分钟左右赶到班上,先到机台查看一个班的生产品种、设备运转状况、操作工艺的预测预控,做到心中有数,再去开班前会。到岗的第一时间是给小组机台人员传达生产任务。在生产过程中不时地观察机台人员的工作状态,做到及时沟通。他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和谐的小组才能生产优质的产品。
为了把工作做好,他建立了一个专门记录问题的小本子,本班和车间其他班的,只要与小组机台有关的问题他都记录下来。如何对待自己的搭档,王建民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对待机台的新学员,他宽严有度。新学员韩朋在丝光机落布,对落布质量不知道如何控制,也不喜欢写字,王建民就自己买了精美的笔记本送给他,并且在扉页题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祝你成功!”由此,韩朋的进步突飞猛进,得到了轮班的好评。王建民对待副组长和化料工则是虚心请教,共同进步,不懂时及时请主管培训讲解,他们还一起到印制工段去看疵点形成的原因,减少对下道工序造成的质量隐患。
在好组长王建民的带领下,机台人员形成了只要团队协作好,再重、再累、再难的活也能战胜的共识。如今的王建民小组在拉动式生产的进程中起到了率先争优的模范带头作用。
朱又华:遇到矛盾纠纷不搞一言堂 人物事迹:朱又华到3509公司以来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对事业的追求。从普通工人到轮班长,从生产调度到车间主任,朱又华在人生的阶梯上努力攀登。他既是管理人员的朋友,也是员工的贴心人。
有一种态度叫认真,有一种坚韧叫执著,有一种忙碌叫热情,一个人在工作中一旦融入了这三种精神,那他一定是一个能在事业上干出成绩的人。
际华3509公司织布车间党总支书记、车间主任朱又华就是这样一种人,自2009年担任车间主任以来,朱又华就带领织布车间全体员工真抓实干,车间已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车间”。
俗语说“万事怕认真”。接手织布车间主任后,朱又华就坚持“五公开”,即:工资分配公开、日考核公开、每天效率公开、每月加班工资公开、每月通报公开。每天凌晨6点30分,他都坚持第一个进车间检查生产状况,还经常在职工食堂就餐,晚上9点30分以后才离开车间。担任车间主任几年下来,星期六、星期日他都是在车间度过的,感冒输液也没有歇过,针头一拔他就立即赶往车间,儿子中考他没陪过一天。
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公司里的员工众所周知。员工们针对工作提出的意见、看法,他都及时处理。每日亲自检查关于质量的数字分析,必要时与管理员一道研究,制订对策。车间凡是有关管理人员的提拔、组长的任命以及各种矛盾纠纷的处理,朱又华都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搞“一言堂”。
近几年,全国范围出现“招工难”现象,为了保证开台效率,朱又华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另一方面推行人性化管理,了解职工疾苦,关心职工心理状态。车间几百名员工的生活情况,他了如指掌。他劝导管理人员要创新管理模式,想办法和花心思留人,使职工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