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以来,面对市场不景气和行业洗牌,纺织中小企业日渐面临三大压力拷问——原料成本波动、人工成本高企以及需应对转型不确定风险。
“国内大型纺织企业毛利率可达15%-20%,而中小企业受制于其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因素,毛利水平只有3%-5%。工厂关停倒闭的情况很多,尤其那些产品线单一的企业压力就更为巨大。”鲁泰A(000726.SZ)总经理助理张建祥向小编透露。
为寻找出路,不少纺织中小企业被大型企业整合兼并或转为其代工生产,而海外竞争者的冲击则进一步加速了行业洗牌。对此,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表示,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泰国对我国纺织业造成了剧烈冲击,其人工和原材料成本都更为低廉,存在较大价格优势。
招工难题 人工成本水涨船高却仍难以止住招工缺口,即使西迁也难以解决用工成本高难题。
正当纺织企业的管理层对原材料成本“高度戒备”的同时,人工成本水涨船高却仍难以止住招工缺口,成为压在国内纺织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身上的“第二座大山”。
实际上,国内多个纺织名城先后曝出的用工荒事件已屡屡见诸报端,引发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宿迁市去年纺织服装业从业人数135000多人,存在逾7000人的缺口。类似的情况在青岛、天津都有发生。
有媒体曾报道称,天津纺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一下属企业今年5800人的招工计划最终只完成了980人。
谈及招工难的深层原因,张建祥向小编表示,中小企业给予工人的条件相对较差,面临用工难之后只能拼命提高工资来吸引工人,但又限于成本压力必须减少工人班次,从四班倒转两班倒现象层出不穷,这样变相加长工作时间带来恶性循环,使得招工难和流动率高成为难以根除的两大顽疾。“几年前这一现象就开始慢慢显露,经济环境变差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中小企业往往同质化严重,工资待遇几乎成为唯一吸引点。纺织大城的很多工厂通常一到发薪日就会走一批工人,到隔壁家企业入职。纺织厂工人可挑选的工厂较多,因而跳槽情况很普遍。一些中小企业工人流动率高达17%-18%。”张建祥指出。
据悉,目前业内公司给予普通工人每月工资约是2500-3000元(扣除各种福利和税赋),中小企业则是两千元以上,人工成本逐渐上升几乎毫无悬念。中小企业用工虽然在福利保障方面相对欠完善,甚至存在一些避税现象,但总体人工成本高仍是巨大的一块压力。
于是,产能西迁便成了不少企业的应对之道。“国内纺织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是大势所趋,中西部地区的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都相对较低,西迁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朱庆骅表示。
然而,西迁的解决思路似乎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有业内人士向小编表示,很多西部地区的纺织工人其实是从原先东部打工后选择回流返乡的,拿惯了相对高的薪资,企业希望从人工费用方面压缩可能会遭到抵制。
“产能向中西部转移更应该关注那边的资源、政策优势,而非人工成本优势。此外,种种现象都表明,纺织行业往中西部走虽然是个趋势,但仍需很长的过程,在相关管理、物流运输等方面都还没配套,或至少要十年时间才能像样。”
行业之变 对棉花等原材料价格走势判断失误,使得前期储备损失重大
作为纺织行业最为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棉花价格在近两年走势起伏不定,使得众多纺织企业不得不对包括棉花在内的原材料采购及库存进行重新调配,以抵御成本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0年开始,国内棉花成交价格一路攀升,最高时甚至突破30000元/吨大关,不少企业预估这一价格高位或将持续而纷纷加大库存,未曾料想去年下半年棉价开始跳水,逐渐回落至每吨20000元左右,价格缩水了三分之一。
而随着这两年国内棉花减产、产棉大国印度又停止出口等方面影响,以及庄家爆炒棉价的投机行为也使得刚刚平复一段时间的棉花供应市场,仍存大幅涨价凶险。
价格开合之间,被迫囤积库存的纺织企业成为了集体受害者
“企业为了正常生产,多少都会存储一定量的原料,而前期储备最终造成了我们不小的损失。光今年就影响了鲁泰三成左右的利润,加上经济环境不景气,终端产品的价格都比较低,利润愈发摊薄。”张建祥指出。
协盛协丰(00707.HK)总经理助理卢志广也向小编坦言,经过去年棉价大降的教训后,现在纺织企业的库存量应该都不会太大,只为满足基本生产。“不再像之前棉价高位的时候,都维持以两个月库存来获取利润。”
另一方面,行业中上游生产企业想把成本压力转嫁到下游服装企业的可操作性也变得越来越小。近期频繁曝出的诸如美邦服饰、李宁等知名服装公司库存高企、销售滞缓的消息就可见一斑。
张建祥表示,下游商户自身日子也不好过,整个市场虽然有需求,但大家都对市场信心不足,观望情绪严重,但也有好转迹象。“今年一、二季度业绩数据都比较差,从三季度开始情况有所好转,而到了第四季度基本已和去年同期差不多了。”
而这正是成本高压之下的纺织企业所等待的提价良机。“最近行情稍微好了一些,因此公司预期将提价10%左右。不过,即便提了一成的价格也只是恢复到了2003-2004年的水平,可见这几年成本上升、价格走低情况之严重。”卢志广强调。
转型突围 面对困境,为了不被挤出行业或被兼并,中小企业唯有主动转型。
近年来,在各省市相关部门的促动之下,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意见也轮番出台,自上而下的转型动力正在迅速形成。
然而即便如此,大势趋好的背景下,各个地区的转型扶持力度也差别颇大。
张建祥指出,“地区性上下游合作的整合极为关键。现阶段像华东地区的常州、南通就做了不少这样的工作,但北方和中西部企业似乎不太注重整合,今年重庆很多织布厂就因为这一原因纷纷关停。中小型纺织企业只是建立价格上的共识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最终做到协作共赢。小而全的产业格局并不利于行业发展的,经过迟早到来的行业洗牌,最终会形成几个大的区域平台和企业平台,背后有持续的引导和推动将会事半功倍。”
“目前国内全部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约有五万多家,其中上万家属于中小企业规模。这些体量的企业更应利用本地优势去生产特色化的产品,比如在纺纱环节就应当更多去聚焦做功能性的、特种特质的纺纱,瞄准寻找那些大企业不容易做或战略上选择放弃的产品,走向差异化和品质竞争。这需要提高纺织机械的性能”张建祥进一步指出。
不仅如此,中小企业转型往往需要前期持续的资金投入和研发设计,这些资本消耗型的定位向来更是大企业能够承担的“游戏法则”,无法全面升级技术设备的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集中投入一两个产品项目。
也正是因为把升级重心“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中,其避险能力也就大大降低。
卢志广向小编表示,中小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其实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公司一方面希望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但另一方面,产品下游终端方面不一定会买账,研发项目的确定一定程度上等于是在押宝赌注。“因而在前期立项的考察信息至关重要,能否做到对流行趋势等因素的预期判断将很大程度上左右最终投资回报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地区的人工成本优势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风云变幻也使得不少纺织企业及时调整了出口内销的占比,减少中间贸易商环节以求利润最大化。“大多数纺织企业外销的份额都在减少,出口内销比例基本在一比三左右。其纷纷转向内销的大潮也大规模加剧了内销竞争。”前述业内人士表示,“原来出口市场多是欧美、东南亚,而现在印度及其他亚洲市场、南美市场正在积极开拓。总体出口量也许变少了,但出口价值已略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