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纺织品顾名思义就是指用于医学目的的纺织品。不过更权威的解释是指以医学应用为特色,以纤维和织物为基础的纺织品的总称。毋庸置疑的是医用纺织品是纺织技术与医学科学结合而形成的领域,是纺织品中创新性最强、科技含量最高的品种之一。
实际上,人类使用医用纺织品的历史是相当久远的。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懂得利用天然粘合的亚麻麻纱来缝合伤口。以及用天然药物植物处理过的织物来包裹木乃伊,以防止其腐烂。目前,随着新型纤维的开发以及纱线和织物新型制造工艺的研发,医用纺织品也在朝着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迈进。
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我国根据不同的用途大致将医用纺织品划分为非植入材料、植入材料、体外装置、医用和卫生用纺织品四个大类。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医用和卫生用纺织品这个类别的医用纺织品。比如说医生穿着的白大褂,包扎止血用的纱布等都属于这个大类。据了解,2010年我国医用纺织品的产量已经超过了70万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医用和卫生用纺织品以及非植入性纺织品如绷带、纱布等这类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才基本上实现了自产自销。而诸如植入和体外装置这些高科技类别的医用纺织品则大部分仍然需要依赖进口,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仅进口这两类医用纺织品的金额就高达50亿美金以上。
手术衣是医生进行手术、实验、研究是穿戴的隔离服,隔绝病菌以及其他因素诱发的感染。在避免对病人造成二次感染的同时也保护医生自己不受病菌的感染。目前按照有关规定纺织服装企业要生产手术衣这样的医疗一次性和多次性防护服属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即可。因此,生产销售手术衣这类医用纺织品的企业在我国可谓是遍地开花,无处不在。
上海金山区一家专门从事医护服生产的企业负责人刘中心最近就遇到了一件让他尴尬不已的事情。2011年下半年的时候,他的企业接到了一笔来自英国的一次性非织造手术衣的订单。对方对于手术衣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但却将价格压得很低。实际上,当时这笔订单对于刘中心来说可以说是“鸡肋”。“食之无味”,做下来几乎就没有多少利润可言;“弃之可惜”,在纺织服装行业危机的大背景下如果不接单似乎又说不过去。于是,刘中心便抱着不赚钱赚人气的心态接下了这笔单子。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刘中心也逐渐忘记了这件事情。2012年7月底,他前往一家三甲医院推销自己企业生产的医护服装。由于这家医院这次要采购的手术衣数量不大,所以就由其自设的招标办公室在操作此事。刘中心对于这笔生意是信心满满,于是就高高兴兴地领取了招标文件,转账了招标保证金,并同时开始精心准备投标事宜。
随后,在该医院招标办举行的公开招标会上。刘中心按照自己的生产成本并且加上了15%左右的合理利润之后报上自己的价格。开标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另外一家企业却以高于他报价20%的价格中得了这次医院采购的标的。原因是别人的手术衣是进口产品,取得了国外权威检测机构的认定。不过,更让他尴尬的是当通过其他渠道拿到这批中标产品的样品后。刘中心一眼就看出来这正是自己去年出口到英国的那个“鸡肋”手术衣订单的产品。
自己被自己的产品打败,这让刘中心是即好气又好笑。高兴的是这说明自己企业生产的医护服装产品确实质量过硬,气的是一样的产品出国溜一圈并重新包装后就“身价倍增”。面对这样的尴尬,刘中心除了苦笑也别无他法。实际上,刘中心遇到的事情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长期遭遇的一个“怪象”。 我国生产的大量高档医用手术衣、病员服等产品出口到国外,在经过国外权威检测机构认定和重新包装之后,又高价返销回国内。在流通环节以多倍价格增加了最终用户的成本,不仅给行业健康带来了阻滞,更加抑制了高性能医用纺织产品在国内医院的推广。
“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烦心的事情。实事求是地说,这其中由于医用纺织品的销售、采购渠道异常复杂“水很深”导致的产品价格过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据了解,我国进口的医用纺织品特别是医生服、隔离服、手术衣等产品绝大多数都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的。它们被以低价出口到国外“留学”之后,再戴着“洋博士”的帽子高价返销到中国。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自己生产的高质量产品卖不动,不得不走低价促销的路子。优质不优价的现象是困扰我国医用纺织品企业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国医用纺织品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彼此为了争夺国外订单而不惜打响“价格战”。但是长此以往,必然会给我国整个医用纺织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诗经 小雅》中的这句话放到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则可以理解为要解决为他人做嫁衣的问题,行业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掣肘累轻天与福 虽然目前在医疗卫生体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在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村卫生室、社区医疗站,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抛开质量不说,仅算医疗资源数量也是及其可观。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医用纺织品市场的规模和潜力都是十分巨大的。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乐观。
唐海燕是四川某地乡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自从2003年毕业分配到这个边远的乡镇之后,她就发现从书本上学到的很多东西在这里根本没有办法用或者说是不适合用。
书上说,医院住院病人的床单、被单等物品不但要按时更换并且还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但是,在这里的实际情况却是迫不得已需要在卫生院住院治疗的病人。其铺盖被子全是自己带,亲戚朋友从家里抱过来,出院时又抱回家。在这里也根本没有所谓的手术装、防护服概念,做一般的小手术医生、护士都是穿着“白大褂”。在医学院里面被经常提及的一次性医用纺织品,如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等,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卫生院的一次性医疗用品除了注射器和口罩,就再也找不出其它的了。
再说到医生、护士用的纺织品,在这里也仅仅只有普通的工作服“白大褂”。就是这唯一的医用纺织品,每年卫生院也仅仅发2件,一件长袖的;一件短袖的。这主要是跟卫生院的财务状况有关,包括医生的工资在内都是财政差额拨款。通俗地说,就是她们的经费中有40%需要自行解决。现实情况下,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交通便利,县医院等抢夺病源情况凸显。实际上,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医疗资源农村卫生院绝大多数都是在维持。所以,农村医疗市场对于医用纺织品地使用情况原本预料中要少得多。
另外,我国目前医用纺织品的相关行业标准仍然比较欠缺。同时,由于在制定这些行业标准的过程中医疗卫生系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不过,实际上医疗卫生系统和我们的纺织服装系统在很多方面就存在一个衔接不到位的问题。比如说,医疗卫生系统比较重视的“三抗”即抗血液、抗酒精、抗微生物问题。对于纺织服装纤维行业来说,就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由于医疗卫生系统制定的标准术语和纺织服装行业的习惯多有不同,就造成了医用纺织品行业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品种和型号单一,价高质低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
张小毛是一家医用纺织品企业的营销人员,他的工作主要就是不断地到各医院推销自己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对于医用纺织品行业标准的欠缺以及系统之间存在的衔接问题,他的感受尤其深切。2012年,他们公司生产了一种经过木浆复合等后整理工艺的高质量医用纱布。由于增加了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必然就导致其价格要比其它医用纱布的价格高。据张小毛说,在推销这种医用纱布的时候,刚开始还和医院负责采购的人谈得比较好。但是当一提到价格之后,对方的脸色就不大对劲了。目前我国各医院采购工作主要是设备科或者是医政科负责。张小毛意味深长地感叹,世界上比医生脸色更难看的莫过于医院设备科长了。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详细规范医用纺织品材料的标准。医院在采购工作中往往还是按照经验来办,在实际使用医用纺织品时也往往按照习惯来干。所以,大多数时候普通医用纺织品的价格就成为了医院方面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张小毛推销了这种优质但价格高的医用纱布半年后,市场效果非常不理想。无奈之下,这家医用纺织品企业不得不暂停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转而按照以前的旧工艺生产传统医用纱布。一项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成功,并且已经投入实际生产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最后却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搁浅,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
实际上,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的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与张小毛所在企业同样的困惑。标准的不完善,市场的混乱让本就起步较晚的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在科技创新、研发新产品等方便就更为“弱不禁风”。
据了解,我们在非植入材料和体外装置两个科技含量最高、利润最大的医用纺织品领域都还全部需要依赖进口。假如说,研制生产人造皮肤、人造血管、人工肾等高技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如果获得成功。不但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压力,同时其中任何一样产品的利润换算过来是生产几千、几万件“白大褂”才能获得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人工肾的研发已经列入了纺织行业"十一五"科技攻关的新型医用纺织材料技术项目。
毫无疑问,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构建国家医用纺织用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管理的良性运转机制才是解决目前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存在问题的根本办法。
谁道群生性命微 谁都知道医用纺织品因为其用途的特殊性,它的质量问题是跟广大消费者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来不半点的马虎,出不得丁点的纰漏。然而,目前我国医用纺织品的质量却仍然问题重重,让人无法放心得下。
记得当年“非典”时,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的“武汉新琪安药业有限公司器械部藏匿劣质口罩案。”、“郑州市金水区振兴劳保用品供应站销售劣质口罩案。”等一系列发非典财的假冒伪劣医用纺织品案件仍然让人不寒而栗。
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健康更加重视,偶尔遇到阴霾、沙尘暴等天气大家也纷纷购买口罩。在一些公众专家的建议下,医用口罩也开始逐渐成为了大家的日常消费品。但是在2011年初,江西省药监部门对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血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医用缝合线、医用口罩、医用棉签等7类医疗器械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抽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医用口罩有一半以上的产品不合格。
某省有一位农民,在稻田里劳作时不小心被硬物划伤了脚板。伤口不大也不深,出血量也不多。于是,他便随意前往村头的小诊所进行了包扎处理。但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反反复复折腾了将近一个月才彻底结痂。虽然最终还是痊愈了,但由于时间耽误过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家的春耕生产,使其生活愈加困难。
由于没有经过鉴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难确定。不过据分析纱布的质量问题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具有很大的嫌疑。据了解,因为直接接触伤口,纱布的PH值不合格就会改变伤口处本身的酸碱度,从而导致伤口长时间无法愈合。
实际上,医用脱脂纱布是日常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医用纺织品。但是它的质量问题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医用脱脂纱布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对于技术和设备的要求也不高。并且,纺织企业取得其生产许可证和注册证相对也比较容易。因此,全国生产医用脱脂纱布的纺织企业可谓是数量庞大。
在这些企业中,对于产品质量一般都是靠企业自检与监管部门抽检相结合的办法。不过,所谓的企业自检基本上形同虚设。而监管部门抽检由由于这类产品的产量太大,监管部门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这实际上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对于这种准入门槛很低,生产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临床使用量又很大的医用纺织品质量如何更好的进行监管。这确实值得相关部门尽快研究解决。
医用纺织品的质量问题关乎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可以说是一个民生问题。对于它的质量重视,无论是行业内哪一个环节都绝不能掉以轻心。实际上,我们在对于医用纺织品的监督管理处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著名的“一阵风”现象。以医用口罩为例,2003年“非典”来了工商、质检、卫生甚至是公安部门都参与查口罩质量。2009年,“甲流”来了大家又一窝蜂的开始查口罩。这期间间隔长达6年之久,没有疾病来袭的时候对于口罩的抽检就比流行病爆发时期频率要小很多。这是一个体现工作作风的问题,同时也是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
伴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疗“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及社会对医疗卫生的高需求,都将推动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毋庸置疑,医用纺织品是以材料为先导,以织物为基础的创新性产业。随着人们群众对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迅速崛起,医用纺织品行业将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领域。
然而,面对这样一块巨大的“蛋糕”,怎么吃、吃多少?我们的医用纺织品行业准备好了吗?其实无论哪个行业,质量和技术永远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我国医用纺织品的技术含量才是相关企业能吃饱、吃好的根本保证。医用纺织品行业是一个古老而有新兴的行业,潜在的市场的需求必将带动产业研发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相信未来我国的医用纺织品行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