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以来,我国棉花进口已经接近二百万吨,按照前几个月的进度,本年度总进口量预计至少在三百万吨。但是因为后市不明朗,一直较为活跃的国内贸易商多数正处于谨慎观望状态,为后期的进口蒙上了一层阴影。
——本年度以来的棉花进口情况
据海关数据,本年度以来(2012.9-2013.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83万吨,这五个月以来单月平均进口量约37万吨。9、10月份进口量略低于30万吨,11月份达到这一水平,12月份达到50万吨以上,1月份则在40万吨以上。
中国2004/05年度以来进口量开始增加,纵向上比,2012年12月份的单月进口量居于04年度以来第二高的水平,仅次于去年同期,而2013年1月份的进口量则达到历史统计最高纪录。
2012年12月份进口量处于高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企业急于用完2012年剩余配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订货时外棉相比国棉价格要低3000-5000/吨(质量不同价差不等),即使没有配额贸易商使用40%全额关税通关,销售起来也有一定的利润空间。1月份进口量刷新历史同期纪录,除了使用全额关税通关下的利益诱惑外,也与89.4万吨的关税内配额(1%配额)如期下发有关。据海关统计,1月份进口的到港报关数据中,约半数的棉花以关税内配额报关,约43%棉花以全额关税方式报关。
——贸易商为何不敢订货?
a.外棉美元报价上涨、人民币报价下跌,国内棉价稳定,利润空间缩小。有吸引的利润空间,是促使国内贸易商加大棉花采购的主要动力,但当前多数外棉价格相比去年11、12月份上涨了至少5个美分,美棉报价由之前的85-88美分上涨到了92-94美分之间,澳棉则由90美分左右上涨到了100美分以上,印度棉也上涨了5个美分左右。以印度棉为例,去年11、12月份印度棉订货价格在81-84美分之间,而目前已经上涨到86-90美分之间,而此前已经通关的印度棉报价在19000元/吨以上,到1月中旬开始陆续回落,目前已经下跌到18500-18800元/吨的水平,国内棉花价格在12月中旬到1月下旬期间处于疲软状态,春节前稳住了跌势,目前的价差情况下,多数棉花使用40%通关后也已经缺乏优势。国内棉花价格自抛储以来先跌后稳,内外棉花价差有所缩小,贸易商的利润空间压缩,订货谨慎。
b.下游纺织行业尚未启动采购、国家投放储备棉以及港口外棉库存高,贸易商不敢再订货。春节前半个月纺织企业就陆续开始放假,节前补库基本结束,当前并无多少补库需求。从2月15日起,国家储备棉投放工作继续,有需求的纺织企业也在参与竞拍行列中,以补充资源。另外,由于市场需求不多以及进口量大,港口棉花的消化进度较慢,截至2月底全国没有通关的棉花累计在三十万吨以上。
c.滑准税配额增发尚无明确消息,愁后期销售不敢订货。近几年国家在发放关税内配额的同时,会在年初增发一部分滑准税配额,但今年除了关税内配额尚无滑准税配额增发的任何消息,虽然传言称会与储备棉投放进行搭配,但当前还没有纺织企业得到获取配额的通知,贸易商因担心订货后缺乏配额通关而不敢冒然订货。
在上游供应量大,下游需求不畅,贸易商不敢订货。更多的企业选择观望,等待政策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