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称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典型,国内服装知名企业雅戈尔其房地产和金融收入占比超过了服装主业。如今,金融投资风光不再,房地产陷入困境,这些都令“跨界”的纺织服装企业手忙脚乱,而在服装业内,关于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好,还是专注深耕服装主业发展好的争论从未停止。
服装巨头长期“不务正业”
虽然服装产业是雅戈尔的发家产业,但是狂飙突进的房地产业务和股权投资,让雅戈尔的纺织服装主业显得相对“暗淡”。
相关数据显示,从雅戈尔历年的年报来看,2002年雅戈尔的总体销售收入是24亿元,衬衫与西服的总收入是13亿元,占整个销售额的54%;2006年的销售收入是60亿元,其中衬衫与西服的总收入是17亿元,仅占28%;经历了史上最严的楼市调控的2012年,雅戈尔地产开发取得营业收入47.96亿元,仍然超过服装板块的40.83亿元。
实际上,从1992年与澳门南光合作开发房地产,雅戈尔涉房至今已21年,一步步成为宁波当地最大的房地产商。12年后的2004年,雅戈尔开始踏上地产高速扩张的道路,在长三角各地屡夺“地王”。
2009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巅峰时期,雅戈尔地产业务在公司整体营收中的占比达到了42%。2010年雅戈尔地产业对营业总收入的贡献高达47%,贡献率几乎近半。这种服装加地产加金融的模式,也曾一度被视为中国公司主业加投资模式的范本。
然而,2011年,经历了严厉的楼市调控之后,雅戈尔地产同样开始风光不再。由于多次高价拿地,雅戈尔背负着昂贵的成本。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雅戈尔的存货余额达234.73亿元,相比年初增加了1.66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47%,其流动负债达333.36亿元,而手持现金仅30亿元。而除去雅戈尔服装业务的库存金额15.21亿元,雅戈尔在地产板块的库存达200多亿元,占比雅戈尔去年年末流动资金的七成。
从1992年至今21年间,雅戈尔房地产业务从辉煌走入现在的“平庸”,业界一致认为,除了持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外,雅戈尔的高价拿地策略和专业化程度不足是重要原因。
面对压力,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由于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丧失,房地产和服装混业经营的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雅戈尔整体的发展。“雅戈尔将会根据资金总量对房地产业务进行区域性调整,并扩大品牌服装的生产经营,原来是‘服装、地产、投资’三条腿同时走路,现在是服装一业为主,另两业为辅。”
多元化发展谋求“做大做强”
出乎外界意料的是,今年以来,雅戈尔在1月份和5月份再次出手拿地,不过采取了联合拿地的方式,以回避市场潜在的风险。
尽管房地产存在高库存,资金链有断裂风险,但雅戈尔对于地产业务似乎仍情有独钟,难言放弃。
“雅戈尔的三大业务,地产提供资金,证券投资是方向,而服装业则是能做百年的行业。”雅戈尔有关负责人对此解释说,很多服装企业背后都需要有一个财团支撑,没有很大的金融支撑,这个企业很难有十几年、上百年的生存。如果没有进入到地产和金融投资,雅戈尔不可能有200多亿的净资产。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说,尽管目前房地产有多种不利因素,但较之低迷的服装行业来说,房产利润仍是可观的,这也是雅戈尔一直难回主业的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纺织服装这个低附加值的行业来说,已经是充分竞争,进
入门槛较低,本来就不高的利润很难给企业带来高额增长。这也是前几年,大量服纺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的原因之一。
调查发现,与资金门槛高的房地产业不一样,纺织服装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近两年以来受经济萎靡、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增值等因素影响更是陷入低谷,基本上属于微利行业。
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我国纺织服装业已公布的2012年年报的上市公司有50家,库存合计约570亿元。相比2011年,上述50家公司合计533.73亿元的库存增加36.09亿元,同比增长6.76%。高库存不仅引发了服装企业资金链危机,还阻碍了服装产品的更新速度,也使企业盈利水平严重下滑。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受困于高库存的同时,服装行业还要忍受高营运成本,国外经济形势低迷导致外贸订单的不断下降,且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内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等包括雅戈尔在内的诸多纺织服装公司普遍面临的困境。
因为利润越来越薄,沿海地区的一些制衣厂纷纷将工厂外迁,甚至关闭工厂,将资金投资楼市或股市,包括雅戈尔、杉杉、维科精华、红豆股份、黑牡丹等在内的纺织服装企业纷纷涉足房地产或其它领域。
作为国内第一家服装上市公司,杉杉同样早已开始了服装、锂电池等多元化发展方式,并且在今年半年报时,其锂电池材料业务实现的营业利润已经非常接近服装业务的营业利润;而且和雅戈尔同样作为宁波地区的服装企业,杉杉股份也投资了宁波银行,和雅戈尔分列宁波银行前十大股东的第七、第三位。
调查显示,不少纺织服装企业都是在主业遭遇天花板谋求转型的过程中,谋求“做大做强”,转入了多元化经营的路径。
多元化还是深耕主业存争议
事实上,面对市场的不景气和行业洗牌,服装纺织行业如今面对的是整体净利润严重下滑、存货猛增的尴尬境地。对于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好,还是专注深耕服装主业发展好更是让许多纺织企业难以定夺。
而近期的一组数据引起许多企业的关注:在A股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2005~2012年主营收入构成中明确显示涉及房地产业务的公司共计238家,而到了2012年年报中,这一数值降到了133家,8年时间大约有105家,约44.1%的涉房企业选择了“脱离房地产”。
一些人据此认为,纺织服装企业在地产、金融等多领域进行探索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尤其是随着宏观产业环境的起伏,楼市调控力度的持续加强,“炒房”等偏离主业的行为无异于引火烧身。
与此同时,一些上市的纺织服装业负责人相继显露出“回归主业”的迹象,纷纷对外宣称回归主业,并称服装本来就是主业,专注深耕服装主业发展,尝试电商化、品牌化才是企业的根本出路。毕竟,现在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绝大多数缺少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附加值都太低了,拓展国外市场的能力也有限。
然而,也有业内专家指出,服装企业四处寻找新盈利点实际上是一种积极开拓“求生之路”的举措,并不应该多加指责。“作为上市公司,太过坚定地执着于自己老本行的一亩三分地未必是最好的选择,积极探索有时反而能为投资者带来利益。”
对于企业在多元化道路上的起落,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健民认为,跨行业多元化也有很多成功例子。
“多元化没有对错之分,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有企业多元化成功的案例。国内一些服装企业也有一些进行了跨界,它们在一定时期取得了成功,但是在某一时期由于国内政策导向性等原因,非主业出现了一点问题,但是就能说它多元化失败了吗?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地去下结论。”吴健民认为,在企业规模以及抗风险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创业团队具有相当的活力和创新意识、人才队伍建设完整等条件下,企业最聪明的做法是学习欧美、日韩等国的一些大企业,以投资、兼并、并购等方式,利用外脑来实现多元化道路,而不是企业家自身重新再学习再创业从头做起。
业内人士分析,服装企业“另辟蹊径”发展壮大本无可厚非,很多纺织服装企业都是在已有的领域凭借已有的经验找不到投资渠道和方式了,只有拓展新的产业。但企业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不应锁定短暂利益,盲目调整策略。比如,可以采取“增量式多元化”的方式,就是不挤压主业的投入,不抛弃主业,而主要看企业是否有额外的资金用来投资和开展多元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