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从每亩单产来讲,中国棉花在全世界最高,差不多是印度的两倍。按说中国棉花在世界上应该非常有竞争力,但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棉花价格却是全球最贵的。有人认为,导致这种奇怪现象的最大推手,是国家从2011开始实施的棉花托市收储政策。
棉花收储,本意是为了平抑市场价格波动,保护农民利益和种棉积极性,但政策执行三年来,如今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棉农收入增长有限、棉纺工业受损严重,与此同时巨量的棉花储备也让国家财政承受着巨大的负担。
2011年以来,棉花收储价格从19800元每吨提高到20400元每吨,今年将继续维持20400的价格。但与此同时,国际棉花价格却一路下跌到15000元/吨。为了减轻国内高棉价给棉纺企业的压力,国家目前实行了3:1的进口配额发放比例,也就是说棉纺企业要购买3吨国内棉花,才能获得1吨的进口棉花配额。
3:1的配额比例,对于当前水深火热的棉纺企业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但更让企业发愁的,却是收储以来,棉花质量的大幅下降。为了能够达到国家收储等级,把高等级棉花和低等级棉花进行搀兑已经成为潜规则,混合之后的棉花,纺高端纱不达标,纺低端纱又太浪费,这让企业很难把握。广东德泰纺织总经理陈娇兰就说,他们现在很害怕从国储库里拍棉花。
陈娇兰:你拍一款,挂到三级,结果国内60%-70%是四级到五级,几乎是五级。国内把2005年的或几个省的棉花集中在一捆中去拍棉花,质量达不到要求,拍到的棉花,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用,所以都不敢拍了。
棉花收储政策出台的最大动因,在于保护棉农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但收储三年来,棉农到底获利多少却要打上一个问号。以棉花种植面积来看,尽管2012年收储价格每吨提高了600元,但种植面积同比却下降了10%。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这个很简单,农民种棉花,流通企业收棉花,我们用棉花。现在是种棉花的人没有多得钱,使用棉花的人用不起。依我们来看,很简单,一定是流通环节中产生了很大费用。
山东莱芜一家棉纺企业说,收储以来,跟棉花生产相关的要素价格全都上涨,国家补贴的钱很难留在棉农的口袋里。
棉纺企业:好就好在农民都知道棉花价格提高了,所以相应的一些化肥、农药、种子,包括采摘成本,一系列的东西都提高了。原来大批人从河南涌入新疆采摘,但现在采摘的都知道棉花涨钱了,原来一块钱摘一亩地,现在不行了,得给五六块,水涨船高,就是这样。
更严峻的现实是,随着棉花收储总量的快速增加,库存风险正在放大。目前,国储库存棉花大约800万吨,相当于我国纺织业一年的棉花使用量,如果再加上2013年的收储,总量很可能突破1300万吨。这就意味着,国家为收储占用了2000多亿的资金,再加上巨额的仓储费用,每储存一年棉花要下降一个等级的损耗费用,可以说财务负担十分沉重。还有人担心,如果库存不及时清理,那今年收储的棉花恐怕连储存都将成为问题。
如此巨量的库存,就像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悬在中国棉花产业链的头顶,收储政策也走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收储,资金压力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如果放出库存,市场剧烈波动,又将伤及国内棉农,重创我国棉花产业。世界纺织纤维咨询机构PCI公司中国市场总监陈九妹忧心忡忡。
陈九妹:中国现在的库存一千万吨是什么概念,全世界一年才用不到两千四百万吨,现在一下子有一千多万吨,哪个市场来消耗,谁来消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库存开始抛售,会引起全球价格下跌,大家担心棉花库存越走越高,对市场的影响就相当大,大家都不知道棉花市场会发生什么,其实挺危险的,市场肯定要通过一次比较大的调整。
面对当前困局,也有声音认为,尽管国内高棉价对棉纺产业造成冲击,但倒闭的都是一些规模小和产品低端的企业,客观上也是促进了产业升级。但现实却是,棉纺企业都在围着棉花转圈,根本没有精力去抓管理和产品研发,有门路搞到配额的轻松淘汰那些一心搞创新的。而安徽华茂董事长詹灵芝也感叹,即便是要产业升级,也要通过更市场化的方式进行。
詹灵芝:如果企业完全在公平的条件下去竞争,这个企业死了就是该死了;如果它在不公平的环境下死了,那死的太冤了。死的是咱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让中国企业死,我的商业可以去国际市场上竞争,可是棉花不能到国际市场竞争,这不公平。我们只有一个请求,让我们到公平的国际市场上去竞争,我没有想多给我们什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