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对棉市的调控力度创下历年之最,但这一年的市场负面反弹也超乎想象--棉花面积再次下降,纺企面对高棉价苦不堪言,整个棉花产业链各主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的棉花到底这是怎么了,它有多少忧伤,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它重新茁壮起来?
国家华华丽丽地收储 棉农不明不白地“受伤”
2012年度国家施行大规模收储政策,自9月10日至2013年3月31日,底价定在20400元/吨,数据显示,2012/13年度棉花收储累计成交650多万吨。本次收储价位之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创下历年之最。国家政策如此眷顾,可棉农的积极性为何就是调动不起来呢?
“成本连年上涨,种棉根本没啥赚头。”河北沧州棉农张先生说,2012年他播种了5亩棉花,化肥、农药、地膜、人工等成本加起来9000多元,平均下来,每亩棉花物化成本1800元左右。而去年5亩棉花共产籽棉2600多斤,平均销售价格3.97元/斤,毛收益仅10322元。折算下来,5亩棉花一年纯收入1000多元。这给张先生很大打击,据他介绍,若是播种小麦、玉米两季收成,5亩的纯收入至少4500元,而且省工省力。而种棉“费力不讨好”。
市场分析,政府虽然高价收储,但收储的棉花并不是农民交储的籽棉,而是经过棉企加工过的皮棉,这可能导致棉企低价收购,高价卖给政府。就棉农卖棉而言,籽棉交给棉花企业,棉农获得的价格由企业决定,而收购企业规避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按照市场价格收购,这直接导致收储利好无法向棉农转移。据对河北、山东等部分棉区了解,2012/13年度籽棉的收购价一直徘徊在3.55-4.15元/斤之间,但是按照国家收储的价格计算,籽棉至少要到4.30元/斤以上,这之间的价差利润被棉企、棉商无情“拿走”。
“棉花价格至少要达到4.80元/斤才有赚头,否则棉花面积还得减少。”河北衡水一位棉农介绍,2013年当地种棉户较去年减少了至少15%,播种面积已降至130万亩左右,较去年减少17%。因为种棉收益下降,国内除新疆之外的各棉产区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据中国棉花信息网数据:2013年全国植棉面积7065万亩,较去年减少4.6%。然而据市场估计,面积减少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如何才能调动棉农积极性,关键是提高他们的比较收益。”80%以上的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一直传言国家要对棉农实行“直补”,对于“直补”棉农意见存在分歧,一部分棉农认为“直补”会提高收入;另有一部分棉农认为“直补”会拉低棉价,得不偿失。所以棉农最为关注的是,如何才能让他们的收益增加,能够增加多少?这才是政策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否则仍是“棉农受伤,国家受损”的结局。
棉花成本居高不下 纺企之危已如垒卵
“去年国家高价收购了650多万吨棉花,几乎90%以上的棉花都进了国储仓库,企业用棉大部分得靠拍储。”山东滨州某纺织企业负责人赵总说,本年度纺织企业除了购买国储棉没有别的途径。但是,国储棉的质量实在太差。最近他们买的国储棉,颜色发黄,每一捆颜色都不一致。混等混级问题严重,中外混包、高低等棉混包、新疆棉内地棉混包,异性纤维多短纤高等让纺企苦不堪言。“政策必须要变,再这样收储下去,质量无法控制,买回来连普通的纱都做不了,占用资金还特别大。”赵总对于国储棉“一家独大”意见很大,说起来牢骚满腹。他认为,储备棉的质量问题,或是因为从储备到拍储的过程中,很多部门把关不严而导致的,但这让用棉企业纺纱成本大幅提高。
“一般而言,棉花原料占棉纺织品成本的70%以上,国内棉价高企严重影响了棉纺织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河北石家庄某企业负责人李先生认为,本年度以来的高棉价已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他算了一笔账:生产1吨棉纱至少需要1.15吨棉花,原料成本2.2万元,人工、能源、运输和财务成本加上机物料耗损,一吨纱的成本不低于2.8万元,而目前市场棉纱售价约为2.6万元,意味着棉纺织企业每生产1吨棉纱将亏损2000元。
但是市场认为,对纺织企业来说最“致命”的还不仅如此,巨大的内外棉价差给企业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目前国内棉花价格在19000元-20000元/吨左右,与之相比,进口棉花到岸价格大约15000元/吨上下,每吨差价近5000元。”某棉商介绍,国内外棉价严重倒挂严重削弱了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订单的国外企业通常以国际棉价来定价,但自己生产的棉纱却是用成本更高的国内棉花来生产的。正常情况下,国内和国际棉花差价在每吨2000元,企业才能保持竞争力,目前的巨大价差已远远超出了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该棉商说。
“现在纺织行业已是危如累卵,再不采取断然措施,倒下的可能会更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某负责人表示,在企业倒闭大潮之中,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2012年至今,全国中小纺织企业关门导致产能减少约1000万锭,失业约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