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6日召开的2013年国际棉花会议上,相关部门再次明确初定抛储截止日期为7月31日,截止7月18日,本年度累计抛储成交306.46万吨,其中累计成交2011年度进口棉55.97万吨,离抛储结束只有9个工作日,预计抛储成交总量有望达到330-340万吨(关键要看每日轮出2011年进口棉的数量),与之相搭配的滑准关税棉花进口配额约100万吨。7月底抛储是否如约结束,不仅引发外商、棉花企业、棉纺织厂的高度关注,也引起国家九部委、纺织协会以及其它涉农、涉棉行业的密切注意,针对是否该停止抛储争论也很大。
近日有消息称,河南13家重点大型棉纺织企业联合上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要求停止执行国储棉7月31日暂停抛储的政策意见,呼吁继续加大2011年度进口棉、2012年度内地仓库新疆棉的轮出工作。山东、江苏等地的部分大中型棉纺织企业也纷纷上书给政府,希望7月份以后不要停止国储棉抛售工作,切实满足用棉企业对原料的需要,但到现在相关部门还没有回复。
据传言,有关部门目前在增发加工贸易棉花进口配额和8月份以后继续启动第二轮抛储工作之间徘徊未定,一些管理部门和中储棉高层也做希望继续削减国家库存、全面满足企业需要的表述。
认为7月份以后不停止抛储或8月份中下旬启动第二轮抛储对国家、对用棉企业、对棉花企业都是“利大于弊”的做法,原因如下:
其一、有利于2013年收储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一再承诺2013年度仍将敞开收储皮棉,展现的强大的保农护农、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稳定棉花市场的决心。但政策不匹配的是棉花库存容的严重不足,特别是新疆棉区,2012年度很多棉企为按合同皮棉入库甚至在仓库外排队15至20天,安排入库拖延、公检拖延、货款支付拖延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过大的国储棉库存已受到各方指责和施压,扩大国储棉的出库量不仅有利于对2013年收储工作的开展、进行;也利于国家及时收回货款以及为一些政策制订部门减压;
其二、有利于棉纺织企业生产。2013年在国内外棉价差在4000-6000元/吨范围内徘徊、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出口订单连续数月萎缩以及国家针对传统产业贷款收紧的影响,除少部分大型企业现金流、订单相对充裕外,大部分中小棉纺厂、织布厂遭遇“订单荒”和“钱荒”(据河北、河南和山东的一些机构调查,2万锭以下的棉纺织厂约40%处于停产停机状态),没有多少流动资金用于囤积棉花等原料。据河南南阳、漯河及新乡等地的一些纱厂介绍,棉花库存普遍不足15天,根本拿不出资金把原料库存补充至1个月甚至2个月以上,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棉纺厂(5万锭以上)同棉花企业、涉棉企业、投资企业“合作竞拍”,棉纺厂减少货款压力,棉花现货和进口配额双方按比例“分割”。因此7月份以后不停止抛储或8月份启动第二轮抛储既能为用棉企业减轻资金压力又缓解了因国储棉竞拍搭配进口配额政策而产生的不公平。
其三、有利于稳定市场情绪和抵制外棉冲击。从目前的天气情况来看,新疆棉区长势普遍较往年差,籽棉和皮棉的上市期很可能要推迟5-7天;内地黄河流域棉区8月份天气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今年新棉有效的供应或将到9月下旬前后,距7月底结束抛储近2个月时间,及时启动二次抛储有利于稳定用棉企业、棉农和轧花企业的情绪,同时降低用棉企业的原料成本。截止7月底,2011年度进口棉仍有近40万吨左右在库,按棉纺厂的需要及时轮出可降低对保税棉的依赖,在价格和品质优势都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棉纺厂会优先消化国储棉,减弱8、9月份外盘、外棉对国内市场新棉的冲击,减弱农民的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