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服装制造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而资本永远在追逐利润,他们已经适应了“候鸟式”的生活,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早已成为国内外服装品牌的习惯性选择。
孔雀东南飞
在中国逗留数年之后,像候鸟一样四处迁徙的阿迪达斯工厂,终于要和中国说再见了。
2012年,阿迪达斯公司宣布,将关闭其位于中国苏州工业园的唯一一家在华自有工厂。其书面理由是“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的策略考量”。
但业界分析,阿迪达斯此举可能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随着中国工人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阿迪达斯更希望前往诸如东南亚地区寻找更加廉价的劳动力。
但与同行相比,阿迪达斯已然算动作慢的,其竞争对手耐克,早在2009年就关闭了位于江苏太仓的在华唯一鞋厂,而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早已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近日,越南国家通讯社宣称,耐克的运动鞋在越南的生产规模已经超过在中国的生产规模,成为世界最大的耐克鞋生产国。“目前,越南纺织服装、鞋类和皮包企业不断接到新的出口订单,且数量日益增多,其订单主要从中国转向越南。”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日本越来越多大型服装厂商也加速将生产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
日本三阳商会计划自8月中旬起,在缅甸开始生产面向2家百货店的女装品牌羽绒服,今后男裤等的生产也将转移到缅甸;日本TSI控股有限公司也计划在2015年度之前,将目前仅为10%左右的东南亚生产比例提高至30%左右。
三井物产、丸红、三菱商事、日本世界服装公司、伊藤忠商事等企业也纷纷表示将提高在东南亚国家的生产比例。
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理事桑山信雄则表示,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提高不可避免,很多日本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订单或者生产,也是寻求低成本优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日前发布报告称,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为1170亿美元,增长26%,增幅远远超过同期中国的不到8%。
回归本土及周边
国际品牌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产能的同时,不少时装品牌也在本土周边发掘合适的供应商,西欧周边不少国家正成为新的时装制造中心。
从中国采购的成本呈上升趋势,但还算得上低廉,因此时装品牌决定改由“摩洛哥制造”或“摩尔多瓦制造”,并非完全出于成本考虑。
瞬息万变的消费者行为是时装业需求的主要推动力。业内公司需灵活应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Zara能在短短数周内就在店面推出与T台走秀相仿的时装,目前其60%的产品在欧洲或周边生产。
意大利内衣品牌La Perla设计师比安奇表示:“在土耳其和突尼斯生产服装的成本当然高于中国制造,但把中国加薪幅度考虑在内,其实成本也没高多少,而且土耳其和突尼斯离意大利要近得多,对我们来说更方便,能更好地把好质量关。”
去年底,该品牌已将旗下大众品牌Studio La Perla生产线从中国移至土耳其和突尼斯,并将睡衣采购从中国移至葡萄牙。
此外,中国工厂方面提出的条件更严格,这也让时装公司在考虑是否与中方合作时不得不三思。
法国时装品牌Barbara Bui和艾格近期也将部分生产业务移至更靠近本土的地区。
这些品牌表示,中国生产商不断施压,提出的订单规模太大,这样可能导致商品积压,以致不得不打折促销,进而损害品牌形象。
另外,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的短缺,也使得中国企业不愿与欧洲的中小服装品牌签订长期合同。
与此同时,全球发达国家市场对制造业“争夺”正在导致中国转向高端制造业的努力受到额外冲击。金融危机让全球市场重新发现了实体经济的价值所在,美国政府提出的“制造业回流”政策被视为欧美发达国家重新发展制造业的代表。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不久即表示,将来美国可以通过重建它在制造业的能力而取胜。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服装制造方面的就业率在最近有所上涨。
纽约当地设计师约尔里·邓也同意美国服装当地制造这一做法。她致力于通过这些服装制造企业为当地服装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把产品投放到纽约市场。
2012年9月,约尔里·邓把她的公司搬到了纽约服装区的同一座大楼里,作为她的设计和生产的办公室。她表示,“工人、工厂和供应商这些环节越是贴近,利润就越容易实现最大化。”
美国公共空间设计组织和美国服装设计委员会之间的合资企业也正在为当地政府提供一些帮助重建服装制造业的建议。
中国变成“进口国”
在孟加拉国阿尔森的工厂里,数百位工人正在忙碌着为海外客户赶制毛衣。阿尔森工厂里的毛衣不是运往美国和欧洲,而是被出口至中国。
尽管由于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订单减少,但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订单日益俱增,这让阿尔森感到欣慰。
他说:“几年前,我工厂里的衣服只有5%是出口至中国市场。如今,向中国的出口量增至20%。”
他希望,在未来几年里向中国的出口量能继续保持增长。
中国是服装制造与出口大国,因此中国服装品牌将眼光投向孟加拉制造衣服显得有些奇怪。其实,造成这种转移的原因非常明显。
来自中国四季时装公司的罗莎·达达认为,因为中国工人工资的增长及制造成本的攀升,中国工厂不再具有竞争力。
而东南亚国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及零关税准入或会使在未来几年内来自中国的订单得以快速增长。2012年,孟加拉出口至中国的服装贸易额跃至1亿多美元,而几年前仅有1900万美元。
南通新高是最早一批到孟加拉国开设服装厂的国内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唐群介绍,2009年,由于国内人力成本持续增长,唐群尝试性地在孟加拉国投资2300万美元设立了一个独资工厂,主要生产T恤衫、衬衫等服装。
“衬衫可以做到18美元一打(12件),孟加拉的工厂还可以赚钱,换了国内的工厂,肯定赔钱。”唐群告诉小编,孟加拉国的人力成本非常低,月薪只有70到100美元,几乎是国内服装工人的五分之一。
而中国震洲(柬埔寨)公司刚刚在柬埔寨开办第三家服装厂,该公司经理郑胜忠向小编表示,“实际上,自己也是迫于劳动力价格上升才搬到这里的。欧美不少合作了十几年的老客户把订单交给我们时,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厂建在柬埔寨,降低他们的采购成本。”
“我很理解,谁不希望以更低价格拿到进货呢?”他称,欧盟2011年1月宣布启动新普惠制,柬埔寨生产的服装可以免税出口到欧洲市场。
从当年鹿王在马达加斯加建厂,到红豆在柬埔寨建立西哈努克工业园区,到凡客决定把部分产品放到东南亚国家生产,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向外转移的步伐从未停歇。
显然,全球制造业的再分配已经开始,虽然目前还只是最初阶段,但越来越多的事例无不彰显着,中国服装制造企业正行走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中国制造”未来面对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