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启动建设,市场对中国经济“第二季”的期盼渐浓。而处于市场前沿的大宗商品,也期望能够凭借自贸区获得接轨国际市场的翘板,摆脱目前低迷的窘况,开辟行业发展新蓝海。
金融结构调整对大宗商品的影响几何?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创新对我国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发展将产生怎样的作用?7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自贸区与大宗商品高峰论坛(FTC)暨2013(第四届)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论坛(CBSE)”上,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进入淘宝时代
2002年至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的“黄金十年”,国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经历了由快速发展到理性发展期的过渡。在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正局级研究员黄运成看来,与发达的大宗商品市场相比,我国商品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都还比较低,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缺位、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商品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这三大问题导致大宗商品市场定价权的缺失,造成我国每年巨大财富的流失。“虽说目前大型集团逐步参与交易市场的建立,同时交易市场也逐步重视与现货接轨,但就目前国内交易市场现状来看,现货企业参与度仍不够,交易市场现货交易比例仍有不尽人意之处。”生意社总编、首席分析师刘心田表示。据生意社调研,目前国内涉及现货交易的交易市场仅占30%;而交易所现货交割率在1%~8%之间,且交割率高于3%的交易所仅占11%。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指出,随着中国由超高速增长期进入次高速增长期,大宗商品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而随着其全面进入买方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已进入淘宝时代。“大宗商品交易由于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更适合于采用电子化交易的方式,进而促进物流业的大规模重新整合。”胡俞越表示,“我认为这个整合不需要太多的增量投入,通过存量调整,就会带来利润增长点。“非加价”流通模式待创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关于“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内容,为大宗商品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想像力。
“上海自贸区建立,会大大提升转口功能和物流功能,从而吸引大量高端制造、加工、贸易、仓储物流企业在此落户。同时,上海有望成为泛亚地区的供应链枢纽,并建成世界领先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将为大宗商品贸易提供新的机会。”刘心田表示,上海自贸区或将成为我国大宗商品贸易接轨国际的“一道门户”和“一条捷径”。
针对大宗商品流通难的问题,中国经济战略研究院院长谢秉臻提出创新的“非加价”流通模式设想,这是一种针对大宗商品的供应链共享信用平台体系建设。谢秉臻指出,在这个“没房租,不抽点,又减税,又提供信息系统”的平台中,进入者均为区域代理商和大宗交易商,假定为三万户,持有两三百万自有资金,通过银行授信就变成几千亿的共享信用,有了这个共享信用平台,可以延伸到上游的原料、零部件供应商进行融资,进而大幅度改善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刘心田指出,基于中西部地区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或地区特有农特产品资源,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向有中西部布局更为快速的趋势,当地政策的相对宽松以及外界对于当地优势矿产资源发展的渴求,也为其未来成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主战场提供存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