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出手乱出手,好心办了坏事。棉花收储政策导致了市场棉花供应紧缺,既没提升棉农种植积极性,又伤害了纺织企业的经营诉求。据中证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实施棉花直补政策,明年确定在新疆先行试点,另外滨州、东营、射阳等地大规模成片种植地区,未来也有可能进行直补,但补贴具体方案目前未定。
业内人士指出,新疆作为棉花直补试点,如果效果不错可能会扩大到全国范围,进口棉是否大规模进入需要看内外价差,如果国内棉价和国际接轨,进口规模放大是市场行为,直补和进口都有利于国内棉花市场自上至下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南华期货研究员傅小燕表示,直补初期,棉花产量下调的概率很大,国内纺织企业目前处于低库存周期,后市只有加大进口,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国内价格在国家实行直补之后有望和国际接轨,从而有利于内外棉花价差的修复。
不过,在马俊凯看来,棉花直补,也就在新疆以及东营、滨州成片种植地区可行,因为没有形成规模的棉农,一亩地补贴200元,种棉花还是不划算,假如在新疆、东营等地,机械化种植,成规模后就有比较可观的收入,松散种植效益就不行,另外站在国家宏观角度,新疆便于操作,适合种植棉花,内地放开,棉农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以保粮食为主。
“今年夏津县供销社、农机局在宋楼镇建立了棉花全程机械化种植基地70余亩,从棉花播种、喷药、化控到采摘全部实现机械化。”马俊凯说。我国棉花生产规模小,平均户均植棉面积为4.7亩,规模小生产分散造成了棉花标准化程度低,“三丝”现象突出,棉花质量受到影响。优质低价的外棉对我国棉花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和冲击。
业内人士称,按照新疆先行试点,新疆棉花产量将基本稳定在400万吨左右,内地棉花种植面积还将进一步萎缩,产量将逐渐由300万吨下降到100万吨左右,缺口只能依靠扩大进口,新疆将拓展整个棉花产业,从纺织、印染到服装,运出来的就是成品而不是初级产品。
以夏津为例,目前该县纺织企业130家,规模从3000纱锭到5000纱锭不等。马俊凯表示,未来80%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留下来的是高精尖、高附加值的产品,现在全国纺织产能是1.2亿纱锭,以后会逐年下降,按测算要到7000万纱锭,现在的产能太大了,利用率很低。
中国棉花协会数据显示,巴基斯坦等国纱价下滑,我国进口纱数量增加,挤占了国产纱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销售量环比下滑。今年1至10月纱累计销售量同比增长0.6%,环比减少8.7%。
据了解,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都进口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其所占比重也较大,不过近几年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例如越南、印尼的崛起,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开始受到威胁,竞争程度不断加大。
业内人士指出,棉花实现直补之后,最终还是要提高棉花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目前的小农经济式的棉花种植产业必须向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方向发展,使我国的棉花产业具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