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郑棉期货正处于不活跃周期。究其原因,是“有形之手”——国家收储等政策扰乱了国内棉花现货市场,这是郑棉期货流动性下降的主因。
1870年,纽约棉花交易所应运而生,并在当年推出了棉花期货。国内郑州商品交易所于2004年6月推出棉花期货合约,“郑州价格”一度成为棉花产业关注和利用的重要参考价格。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作为调控市场的“有形之手”——国家收储、轮储政策能够改变市场的供应关系,从而影响棉价走势。据了解,2011/2012年度国内棉花市场供大于求,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以“限价不限量”形势进行收储,总收储达到313万吨,超过年度产量的42%。而收储政策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3年,并且向深度广度拓展,如今国储库已经“棉满为患”,最终也导致了郑棉期货失去了“弹性”。
期货价格弹性太大,企业难以参与,弹性过小,企业不愿参与。按照国家每年20400元每吨的收储价,远高于外棉价格,国内生产的棉花都交给了国储库,棉花价格几乎成一条直线,而与国际棉花市场脱节。
棉花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人口达到2亿多,棉花价格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和棉纺织企业工人的收益。因此,做好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确保棉花价格合理波动非常重要。棉花市场放开以后,我国棉花储备和进出口政策成为调节棉花价格的两个主要工具。
实际上,中国作为市场经济,上市棉花期货即可作为棉花产业对冲价格风险的工具,如何利用好棉花期货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但由于棉纺产能的大量投放,产品的附加值低,企业进入门槛低等特点,纺织市场很容易产能过剩,最终引发供需矛盾。
未来棉花期货要活跃,还须靠市场自身来调节,这样才会更为安全与稳定。对于国内收储政策,市场对取消该政策的呼声越发响亮,也一直翘首以盼。取消了收储之后,价格涨跌就完全靠市场来调节,国家不收,就没有了托市,处于中间环节的贸易商或者加工企业就捞不到好处,收购积极性就下降。传导至农民后,国家可以探索其他形式来补贴棉农。
在当前,郑棉期货遭遇的尴尬还须市场自身来调节,在政策市下流动性的缺失,价格波动受限,后期棉花价格再次市场化后,期货市场功能将重新得以发挥,企业应重新审视期货市场功能,根据企业状况合理保值,保证企业在价格大规模波动的情况下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