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产细纱机在自动化、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游用户企业又对国产细纱机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了解,不仅在纺机技术先进的欧美国家,即使印度纺织企业的锭速也普遍超过中国纺织企业。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这与纺织企业追求质量、忽略产量的观念有关,还有一些技术人员则认为国产专件、器材无法满足高速要求才是问题所在。
我认为,国产细纱机近几年的发展显得有些不平衡。对牵伸方面的研究可以说一点儿不比外企落后,特别是对国内大量使用的SKF牵伸的研究,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越外企了。但对卷绕方面的研究,我们还有待深入。目前,普遍存在车速无法提高的情况。这有卷绕部件的问题,也有机械系统本身的问题。
细纱机的高产一直是纺纱企业老板梦寐以求的事情,因此有市场基础。问题是怎样才能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完成细纱机的高速改造?记得在本世纪初就有专家提出要对细纱机进行高速改造,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推广。我一直认为,高速改造是细纱机改造的一个重要方向。据了解,印度细纱机锭速普遍比较高,难道LWM的细纱机比国产细纱机强?——网友平和
印度纺织企业购买设备时首先考虑的是资金回收期,所以细纱机的锭速是他们采购时首先考虑的指标。国内纺织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纱线质量,认为只要保证了纱线质量,就保住了经济效益,至于资金回收期则考虑得很少。所以国内纺织企业对细纱机锭速的要求一般不高。这种思想影响着国内细纱机的发展。立达、青泽等企业甚至认为中国纺企只要简化版的设备就可以了。
随着锭速的提高,细纱机的功率与锭速成平方关系上升,纺纱张力与锭速呈线性关系上升。所以,一般的理论认为:细纱机锭速的提高会带来纺纱张力的上升、断头率的上升,用工、用电及机物料消耗的上升,在断头率上升的同时会出现生产不稳定,易造成质量事故发生。所以应该将锭速控制在断头率较低的情况下生产。
但在另一方面,假如提速前与提速后的千锭·时断头率不变,提速后的吨纱断头率已经降低了。千锭·时断头只是一种平衡生产用工的基本参数,吨纱断头才是衡量纺纱性能的主要指标。
我认为,细纱机锭速提高的关键在纺纱张力,只有降低纺纱张力,才能在提速之后不增加断头;只有减少纺纱张力的波动,才能进一步提高锭速;只有减少对纺纱张力的干扰,才能将锭速开到极致。
具体来说,使用气圈控制环是减小纺纱张力的关键;使用稳定的张力系统是减少纺纱张力波动的手段;使用折叠式钢领板,降低主轴,减少滚筒气流的干扰是减少对纺纱张力干扰的措施之一;设计较大的导纱角可以提高纺纱段的纱线强力,也是实现高速纺纱的基础。——网友影子
欧洲和印度的细纱机锭速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使用了气圈控制环。
气圈控制环可以减小纺纱张力,但是人工落纱细纱机并不适合安装气圈控制环,只有在自动落纱细纱机上气圈控制环才能普及。
但是目前国内的细纱长车供应商好像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多数设备都没有安装气圈控制环。——网友半自动
虽然常说“产品质量第一”,但我认为目前国产细纱机生产纱线质量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细纱机高产和高锭速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家在讨论细纱机高产时,往往关注的是高锭速。其实40S以下产品的产量由前罗拉速度决定,尤其是生产针织纱,往往不是由锭速决定。比如,用细绒棉纺制JC40SK,设计捻度94捻/10厘米、前罗拉速度220转/分钟(直径25毫米),锭速达到16300转/分钟即可,现在的设备完全可以满足要求。光杆锭子的极限速度是18000转/分钟(在18000转/分钟时会产生共振),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而强捻纱、40S以下的产品没有必要去考虑极限锭速,完全可以用光杆锭子生产。
在目前锭速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气圈控制环的存在是否增加了纺纱段的捻陷,影响了捻回的传递?如果想提高锭速,设备的导纱角是不是又太小?所以应该系统地看细纱机高产的问题。
另外,设备高产是有条件的,不是想高产就能高产。现在很多人认为加捻、卷绕部分是国产设备的短板,而我认为钢领、钢丝圈是短板中的短板。与进口产品相比,国产钢领、钢丝圈在材质、圆整度、硬度、寿命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只有在价格方面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