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5月26-30日),通关进口棉集中上市,进口棉价格补跌,挤占抛储市场,抛储量价齐跌,期货市场受压重心下移,新棉合约全部破16000元/吨。上周五,渤海棉花(华东)收于17900元/吨,后期将向抛储价靠拢。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17383元/吨,周跌12元/吨。
期货市场,郑棉新棉合约外盘和现货下跌影响,整体重心下移。上周五,CF1501收与15710元/吨,周跌150元/吨,8月31日后的抛储政策和目标价格细则将对其产生影响,政策出台前将与美盘12月合约联动,继续围绕16000元/吨震荡。出口不佳,产量增加,美盘承压延续跌势,上周五,7月合约收于85.96美分/磅,周跌68点,近期仍有下跌空间,与12月合约的基差有缩小趋势,下一支撑位在80美分/磅一线;12月合约收于77.28美分/磅,周跌250点,西非棉、机采新疆棉对美棉的替代逐步增加,对远期美棉的压力明显,近期将寻求75美分一线的支撑,后期棉区天气、目标价格细则、抛储政策都将影响其走势。
现货市场,加工贸易配额、滑准税配额通关的进口棉集中上市,进口棉供应充足,通关成本下降,价格出现补跌向抛储价靠拢。上周五,印度棉主流报价在17300-17500元/吨,美棉18000-18500元/吨,澳棉18500-19500元/吨。随着美盘下跌,保税外棉报价下降,后期通关进口棉销售价仍有下降空间。同时,进口棉用量的增加抑制了国产棉的需求,国储投放的成交量继续下降,前期部分贸易商与纱厂合作拍储的国储棉销售困难,由于成交价下跌,大部分贸易商出现亏损,竞拍积极性下降,也是造成抛储成交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需求不足和细绒棉拖累之下,长绒棉价格继续小幅下跌,137级长绒棉重心已下移到31000元/吨一线,品级低、纯度差的已有低于30000元/吨的成交。皮马棉由于通关成本较高,通关现货很少,处于有价无市状态,报价高于新疆长绒棉,重心在31500-31800元/吨一线。
国储投放,5月26-30日,周成交73218吨,比上周减少2270吨,下跌3%,累计成交177万吨,累计参拍纱厂879家,比上周新增4家。成交品种仍以新疆棉为主。
需求方面,纱厂棉纱销售仍不见好转,涤纶、粘胶等替代品价格仍在低位,对棉花的替代作用增加。以生产优质棉和纯棉纱闻名的大丰地区,目前仅有3家小厂合计不到5万锭在生产纯棉纱,大厂和其他小厂都已改纺化纤混纺纱。国内收入分配改革推进艰难,普通民众对纺织品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6.7亿农村居民年衣着类消费只有400元不到,是城镇居民平均数1800元的四分之一不到,内需潜力巨大。这几年纺织出口市场丧失较多,短时间难以收复,短期内棉花需求增加困难。
配棉建议,国储棉中新疆棉质量较好,性价比较高,适合品质要求较高的企业选用,地产棉价格便宜,适合对成本要求较高的企业选用,地产棉中江苏、安徽的长度相对较好。新疆机采棉“三丝”情况相对较好,长度、加工质量优于美棉,取代美棉的份额日渐增加。新通关进口棉集中上市,总体价格下降,使用进口棉的纱厂配棉成本明显下降,企业可以跟踪关注及时调整相应配棉。今年的新澳棉产量低、质量差,对高等级棉花有需求的国内纱厂要谨慎操作,提前做好配棉品种调整。新年度异性纤维含量低的高品质新疆棉市场潜力较大,纱厂可提前布局,锁定相关资源。
操作思路,郑棉新棉合约均已破16000元/吨,在直补细则出台前与美盘联动概率大,重心在16000元/吨,按震荡思路操作,快进快出,多看少动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