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生意实在是太差了,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停工放假。” 每到这个时候, 作为广州有名的中小型服装厂集散地,位于海珠中大布匹市场邻近的鹭江村、康乐村一带经常灯火通明,打样、做版、缝纫的工人加班到深夜也是常事,然而今年却有这里的老板告诉小编,订单缩减到只剩三成, 邻近多家厂房都已停工甚至撤场。除了服装贸易大环境的影响外,高涨的租金、安全的隐患, 都被称为生意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现状:订单少了很多半数员工回乡
略显昏暗的车间里,地面散落着一些碎布,老文和客户邓先生一起, 把布料铺在裁剪桌上,慢慢清点。去年的这个时候,这样的场景几乎不可想象。“风扇在头顶呼呼转,这个桌上全是缝纫机,工人们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四川人老文1995 年就到了广州,从小工做起,终于成为了这间约有500 平方米的服装厂老板,厂里固定员工有20 多人,忙碌时还要多招十来个。老文不肯透露自己的利润,不过工人们告诉小编, 一个熟练的平车工,去年的平均月工资有6000 元上下。但现在,他们要么回宿舍睡觉,要么已有超过半数人干脆回了老家。
6 月中旬, 正是内销夏装出货量高峰期。但在下午3 点。小编在鹭江村“9 号大院” 逛了一圈, 大大小小20 多间各类制衣厂,作业的还不到一半。负责大院清洁的工人小张说, 每天的碎布头“还不如前几年淡季时的多”。
在老文厂房楼下的“×贺压褶厂”, 几个工人百无聊赖地在整理模具,老板徐世伟和另一家制衣厂的老板、也是他重要客户的小胡坐着喝茶。“他们(指制衣厂)的生意不好,我们这种后续加工的怎么可能好呢? ”徐世伟一脸无奈,他说厂里以前还有专门的阿姨给员工做饭、做夜宵,现在“每天自己下厨”。“今年还有生意的, 多数是靠老客户维持,可是老客户的面子,又能给多久呢? ”徐世伟说,厂子已经将近一个月没有接到稳定的订单,这让他十分犯愁。
瓶颈:经营成本高企报价没有优势
根据11 年的统计数据,海珠仅康乐村、鹭江村一带,就有超过千家服装产业加工厂,流动人口达到15 万人。而由于邻近中大布匹市场, 且服装出品质量稳定、版样出彩等众多优势, 这里被称为中国中高端内外贸服装最重要的“加工后花园”之一。“人家说,十三行是世界级的服装‘风向标’,别看厂房不算‘高大上’,我们这里做的服装, 绝大多数都是供给十三行的, 一般质量差些的批发服装我们都不做。” 老文满脸骄傲地说。
然而, 采访中多位老板表示,今年这片区域“整体出货量都很差”,尤其是以往从农历年开春到五一前的这段国内夏装高峰,他们的订单数量不足,不少工厂都是“停停做做”,甚至有的厂房已经停工将近两个月。对此, 他们称之为夏装市场的“罕见寒冬”。
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一局面? 除了今年夏季较晚、电商冲击等因素, 几乎每位老板向小编都会强调一件事:成本太高。
“一睁眼就是3500 元, 什么也不做,一天就要交这么多,还不算给工人的工资。”“×晖制衣厂”的老文说,房租水电的压力让他备感焦虑。事实上,广州目前几个服装加工的集散地有着明显的租金等级差, 中大布市附近的康乐、鹭江等地最贵,其次是广州大道南以东的墩和、台涌、龙潭、石榴岗等地区的“城中村”,然后便是番禺、花都等地,有厂主反映,近期已有不少人搬到了墩和、龙潭甚至番禺等地,“租金便宜一半以上”。
也有的厂主选择直接回老家发展。“就这一个月,我的老乡走了两个了, 都是合约到期, 回四川老家开厂。” 老文说, 如果不是正好有胡先生的一笔订单, 他也在盘算着要回乡发展。“但还是舍不得前期的投入,装修、机器,这些钱还没有赚回来,现在走太亏了。”
“80 后” 的厂长小胡给小编算了一笔账, 说康乐鹭江一带的厂房房租目前平均在40 至50元一平方米不等, 这还不包括每年上涨的比例和如“顶手费”、“承诺金”、“清洁费”等各种开支, 而随着内陆一些城市及长三角等地对服装制造业的扶持, 当地工业园区的平均地价仅在十几元一平方米上下。
“四倍的价格差,我们的成本再怎么压也压不下来。”
此外,康乐村、鹭江村一带目前仍然是“城中村”的架构,工人们的工作、生活区并没有很好的区分和配套, 相比新的工业园区有着天然不足。
作为订单中介, 商人邓先生证实了小胡的说法。“今年拿到的订单总数其实不差, 但是拿过来做的,确实不多。”邓先生说, 今年他拿到的外贸订单还比去年有所增加, 内贸订单基本持平, 但拿到鹭江来做的却显著减少, 甚至有客户主动提出, 不要来这边的制衣厂。
“今年广州批发市场调整动作比较多,5 月份火车站又有‘治安事件’,有些服装公司担心制衣厂运作不稳定, 怕不能及时出货。在报价没有优势的情况下, 往往就会选择其他地区的服装厂。”
说法:“寒冬”只是“换手” 产业正在转型
邓先生说,为了降低成本,他认识的部分制衣厂主已经将厂房搬离鹭江。江西人郭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她把自己容纳过百人的工厂挪到了洛溪。
不过, 郭女士对于鹭江一带制衣厂遭遇的“寒冬”并不惊讶,而且她认为这是“必然的”、“应该的”。“迟早要走的,那里已经不是一个适合服装加工产业发展的地方。”小编采访中也发现,这片区域不少留守制衣厂主对调整产业思维,并让厂房的生意“多元化”兴趣不大,很多人甚至从未争取过网络客户,对“网购”还有些“不屑一顾”的态度。“那都是小单子, 十几二十件,质量不行。”而郭女士却说,自己最近有多笔订单都来自网络客户,“出货量相当大,比一般熟客的下单量还大”。
小编随后采访了海珠区鹭江村村委相关工作人员, 对方表示, 中大布匹市场一带近期确有部分制衣厂关停现象,原因包括服装贸易大环境、租金、合同到期等,比较复杂。但他同时表示, 这些关停的工厂接手的人也有不少,处于正常的“换手”阶段。“虽然不算是服装生产的淡季,但是每到这个时候,广州天气炎热, 水电等开支增加,很多合约也正好到期,所以这个时候调整是正常的市场规律。”而凤阳街熟悉当地制衣厂业态的相关人员则坦言, 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小型服装加工业的利润空间下降,而当地的租金等成本上涨,另一方面,随着中大布匹市场的升级转型,不断引进的规模化优质企业,的确有“清退”这些“小作坊” 式制衣厂的目的,“这也是整个区域的业态跟着市场规律在发展进步。”
而广州市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吴郑宏也认为, 广州部分地区出现制衣厂“退场”是正常现象。造成目前的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 包括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 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负担加重,同时广东实行“腾笼换鸟”,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地区迁移,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又造成出口的增速放缓等。但吴郑宏认为,现在增速虽然放缓, 但不是停止增长了, 只是增速没那么快了而已,“‘衣食住行’ 衣为首,服装是刚需,不管怎么样,这个行业永远是朝阳产业,有人退出,也总会有人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