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利空的聚集让原本弱势纠结的棉花行情不堪重负,加速下滑,犹如阴雨连绵后的山洪暴发,势不可当,兑现了之前市场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臆测,棉花市场经历了又一次暴风雨的洗礼。
国际棉花市场关于天气好转、棉花增产以及销售困难、经济疲软的不利说辞,早已散布开来,压制市场行情难以翻身,不断下滑。美国农业部棉花面积报告意外大幅上调,让棉花增产的预期大大提高,促成了新一轮的下跌历程。随后又得到美棉出口周报利空的推波助澜,市场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只见下跌之势,毫无反击之力。ICE洲际交易所棉花期货首当其冲,主力12月份合约代表远月,在75美分/磅处未站稳脚跟,本周直接跌至72美分/磅,创出新低,有意向70美分靠近;近月7月份合约在资金撤离、面临交割之际,一路下滑至76美分/磅,直至交割收场难有回天之力。
现货市场在期货市场阴跌行情影响下,初现稳定的状态再次被打破,原本清淡的现货交易更加冷清,各地市场询盘和订货情况锐减,市场价格继续走低,一周Cotlook A指数最低收至87美分/磅,随着价格的止跌企稳,预计市场成交会有所改善。美棉新的一周出口签约情况极不乐观,由于越南大单订货取消,本年度棉花出口签约总量再次缩水至不足8000吨,而且大部分需求来自中国,其他市场寥寥无几,重新点燃了市场关于资源充足、销售萎缩的担忧。中国进口棉市场难言好转,抛储的继续和内外市场连续下挫严重制约了港口外棉的交易,价格指数虽未跟随国际市场大跌,稳定于89美分/磅上下,但市场似乎并不认同,企业需求疲软,采购意识谨慎,观望情绪浓重,市场实际成交量少价落,棉商更急于降价促销,以尽快消化库存,18000元/吨的价格已经算高价,降价抛售仍在继续。
一周来的国内棉花市场,用一句话形容较贴切,即“银河倒泻,沧海盆倾,好阵大雨”。棉花市场利空氛围的聚集让棉市摇摇欲坠,国际市场的大跌使得国内棉市随之向下,一时难寻市场之底在哪儿。郑棉期货市场本周成为风暴之眼,大跌行情席卷整个盘面,由近及远跌幅逐渐扩大,主力新棉1月份合约在15400元/吨一线盘整,振荡了一个月时间,本周再现高台跳水,连续3天跌落至14700元/吨的低位,周末跌势才有所缓和;近月9月份合约顺势跌落,从17000元/吨到16700元/吨,构筑了新的盘整平台。市场恐慌性下跌超出预期,释放了利空动能和情绪,大幅低于现货价格,甚至不及进口棉售价。电子撮合市场本周也随波逐流,难抵大跌之势。市场形成近远合约集团,七、八、九3个月订货和成交呈现萎缩,均价在16000元/吨之上坚持,后续3个月跌幅较大,均价下至14300元/吨左右,市场的大幅波动,调动了市场参与的积极性,但完全基于现货的市场交易却是屈指可数。
国内棉花现货市场依旧疲软不堪,不断下滑的行情考验着市场的底线。目前棉花价格指数继续下浮,周末报收17318元/吨,下跌趋势未变。抛储仍然占据现货市场绝对份额,是企业补充资源的主要渠道,截至本周共计投入计划874万吨,实际成交210万吨,成交比例24%,旧国标下资源数量较少,均价折328级在17200元/左右,新国标下资源是成交的主力,均价在16900元/吨上下,进口棉成交3414吨,均价约16600元/吨。总体成交情况不佳,成交量和比例继续萎缩,成交价格相对稳定,参与企业数量不断下降。
棉花抛储已成为纺织市场好坏的晴雨表,抛储的不景气,说明纺织业企业订单不足,产品销售困难,市场需求弱化,上游原料价格的下降造成下游产品市场走低,企业多为即期需求,长期订单稀少,棉花需求自然不旺。化纤、粘胶原料的企稳回升让更多企业选择替代生产,减少棉花资源的消耗,拓展生产赢利渠道。随着外棉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内外棉价差继续扩大,严重削弱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对国内棉花价格形成压制,进口棉纱也凭借成本优势,对国内纺织市场冲击不减。上下游市场的普遍萧条,使企业不看好后市,以及对政策保持谨慎和观望的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