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央视“聚焦三农”节目正在播出七集电视片:棉花七探。到今天,已播出了两集。之一:棉价到底怎么了;之二:补贴怎样才及时。看了三遍,深有感触,谈点感想。
第一,棉农之不幸大矣。在巴音郭盟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的哈拉玉宫乡棉农雷国健给央视记者算了一笔成本账:种子70多元、黑地膜78元、滴灌带280元、犁耕费55元、播种30元、肥料350-400元、农药150元、水费200元、管地工人工资230元,这些杂七杂入算下来1500元/亩左右。拾棉花的钱是单算的,他的棉花今年单产300多公斤,一公斤拾花费2.1元,算来了一亩地拾花费600多元。加起来,总成本2100多元了。雷国健说,一亩地毛收益也才1500多元,减去2100元/亩的成本,净亏600多元/亩。他说:今年彻底赔钱,把银行的钱贷过来,接近50万,投入到地里,钱不见钱,还要到外头再借钱还银行。说到这里,一个七尺汉子竟然潸然泪下。看者伤心,闻者落泪。
第二,品质大、还是产量大。在“七探之二”里,央视记者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种植户们重视产量呢?还是追求品质呢?种植户的说法是“产量高好一些”。建设兵团一位负责人也表示:2011-2013年,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国家对质量这一块要求是不高的,这样生产单位就把产量放在了第一位。这几年,新疆棉农在棉种的选择上,普遍选择衣分高的棉种。造成近几年新疆棉花衣分普遍在40%以上,高者达到43%-44%,衣分高棉花品质下降。2014年开始,实行目标价格政策,棉花重归市场,买方由国储变成了用棉企业,品质重新被重视起来。
第三,补贴何时到位很关键。2014年是实行目标价格政策的第一年,这一年市场“春风一度”,棉农、企业尽开颜。但是,也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补贴到位还是迟了一些。在“七探”里看到,2014年的直补,直到2015年的4月下旬才陆续到位,可这个时候棉农都已完成了备耕、播种。补贴姗姗来迟,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2015年,目标价格是19100元/吨,尤其今年大多数棉农亏得很惨,银行贷款还不上,明年贷不出款,为鼓励棉农种棉,市场希望今年的补贴要来得及时一些,早定棉农之心、定市场之心。
央视“七探”,探出的问题不少,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应该是“七探”本身。央视关于棉花的专题,做得如此之精、如此之细,这些年并不多见。棉市生死存亡之际,央视这个系列报道肯定是雪中送炭,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些天,电视正在热播《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其实,棉市同样不相信眼泪。自22日开始,华北地区连降大雪,无法出门,多与朋友小聚小酌,大家坐在一起,对当前市场也就多有牢骚。沧州一位朋友说,今年逐事不顺,粮食跌到底烂在仓库没人收、房地产也是只听吆喝不见交易,再看棉花,棉农惨亏、企业亏惨,这种情况下,这里还能留得下人吗?其实,这些天,笔者也经常思考,棉市的路到底在何方?我们的棉农、企业该怎么干?总是感觉人微言轻,不如多行少言来得更实际一些。央视的“七探”应该说,正是市场人士所思、所想,找出症结所在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希望“七探”之后,市场将会“拨云见日”,使得天下“寒士”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