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最热的词汇,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也成为供给侧改革与调整的方向性任务。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中纺圆桌论坛第十一届年会的讲话中指出,包括纺织行业在内的传统制造业,都要更多的利用供给侧改革这样的机遇,化“危”为“机”,把可以调动的所有潜力空间用足,把有关供给侧创新政策给出的空间用足。面对“十三五”,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创新驱动升级发展。
纺织行业稳中有升,去产能去库存压力犹存
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整个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63710万亿,同比增长5%;利润总额超过3300亿,同比增长6.8%;行业投资超过10000亿,同比增长15.1%。
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个行业尤其是原材料行业几乎全线亏损之际,纺织行业还能有5%业务增长、6.8%的利润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
为什么纺织服装的经济指标表现会比其他工业品要好?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看来,这是因为纺织业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早就抓了结构性改革,包括产业结构的改革和产品结构的改革。
“产业结构的改革是向产业用纺织品侧重,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到2015年年底产业用纤维加工占的比重超过了1/4。而产品结构的调整,更是多数纺织企业亲身参与的。所以相对其他行业来说,纺织企业现在更主动一点。”高勇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15年纺织行业的发展较为平稳,但是库存、产能过剩问题仍是其发展路上的特大障碍。
统计发现,以2015年中报为例,在82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中,有61家公司的商品库存金额超1亿元。其中,多家上市公司的商品库存金额甚至超10亿元之多。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主任潘建成表示,产能过剩、库存过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化解产能。为什么化解不掉?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边化解,一边新增。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是什么?是长期和短期的问题。”潘建成称,“天天救火,火永远是救不完的,所以必须构建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而要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态势,中国经济目前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是结构,需求侧往往是总量,供给侧才能针对性地解决结构问题。”
纺织企业“软硬兼施”,驱动升级发展
“需求侧永远有动力,真正的创新都是发生在供给侧。”贾康认为,“当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作为全局性部署,事关我们如何引领新常态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通盘考虑。”
贾康谈到,如今,“新常态”其“新”已在经济下行中明朗化,而其“常”则还未实现,需要完成探底,在企稳后对接一个增长质量提升且尽可能长久的中高速增长平台。为处理好新阶段动力机制转换与优化、促使微观经济主体潜力与活力充分释放的相关问题,十分需要注重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供给侧,正确把握改善其环境与机制的思路和要领。因此,面对“十三五”,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创新驱动升级发展。
对此,潘建成十分赞同。他认为,供给侧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核心的就是提升创新能力;而真正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则是必须和短期行为要一刀两断。
显然,作为纺织化纤技术和设备的提供者,欧瑞康(中国)是很有发言权的。
据欧瑞康集团中国区总裁王军介绍,一直以来欧瑞康都是以高效、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为发展目标,并且完全是以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作为主导方向。
“具体来说,我们在过去所做的和将来仍然要做的就是整个化纤生产过程中,所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和高效利用。这里面不仅仅是原料,也包括能源、人工、土地和水的应用。而要实现这一切,我们一方面要在软件方面实行流程升级、流程优化和本身流程再造;另一方面在机器和装备等硬件方面也在不断进行优化升级。”王军称。
北京光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庆宝则认为,制造业要搞清楚自己的调整方向。“制造业调整,首先要适应环境。环境的变化倒逼企业进行调整。另外要清楚自己要调整到哪里去,要考虑到市场的因素和政策的因素,更要考虑成本的因素,这样产业调整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