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重要的大宗商品,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生计的工业原料。最近,棉花价格被爆炒,引起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棉花期货4月1日,CF1701合约收盘价10030,到了7月1号,CF1701合约收盘价格15420,创下了本轮行情的新高。其它月份的合约价格涨幅也接近这个幅度。短短的3个月时间,棉花期货的价格上涨近50%。期货价格的飙升,带动了现货价格的猛涨,来自于棉花产业外的资金把棉花“炒糊”了,这个“井喷”行情令下游纺织厂措手不及,已经严重影响到下游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
通常,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棉纺厂一般都有几个月的原料库存,2016年春节后,“3月份抛储”的预期使得纺织企业打消了大量采购原料库存的念头,转而等待抛储的靴子落地,但是时间到了4月份,还是没有抛储的确切消息,很多纺织企业开始着急了。一直熬到5月3日,抛储才正式开始实施,而这个时间点比预期的抛储时间晚了一个多月。就是这一个多月的延迟,那些急于“等米下锅”的纺织企业只能被迫从贸易商手中购买高价棉花。5月3日之后的出库慢、出库难等问题以及“挤牙膏式的出库”行为,让纺织企业被动不已。投机客就是利用这个“天赐的时间差”,一再把价格拉高。此外,随着6月份的行情爆发式发展,增量抛储的承诺没有兑现,还减少抛储量至每天不到2万吨,人为地造成市场棉花短缺的现象,多头炒作受到“鼓励”,不断把价格拉高,导致逼仓行情出现。中国有1100万吨的棉花在国家的仓库里躺着,为何出现“高库存下的棉花短缺”,在“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工作总思路下,这一反常现象值得关注和反思。
此外,这次2016年4月以来的“棉花风暴”,多头发动“逼仓”行情的时机、点位、节奏,“精准”到了非同一般的程度。例如每次增量(3万吨)或者减量(2万吨或者更低)的前一天,期货盘面上必定会提前有所反应。
市场上投机炒家凭借资金实力,一路逼空,棉花期货的价格几度接近涨停板,多家企业的套保盘被打爆,实体企业损失掺重。棉花期货价格短时间内飙升的结果还带动现货价格飙涨,打乱了企业的正常生产部署,导致下游棉纺厂叫苦不迭。
棉花属于大宗商品。棉花价格由市场决定的,价格高和价格低,价格涨和价格跌都很正常,但是如果不出现大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恐怖袭击等,应该是正常的缓涨缓跌,而不是短时期内暴涨暴跌,偶尔的突发性因素可能使得价格暂时脱轨,但是很快会回到原来的轨道,生产企业对此也会有所准备的。如今中国的棉花市场在投机资金的炒作下,极不正常地在极短的时间内暴涨暴跌,使得价格严重脱离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有的企业在国外签完合同,刚回国,棉花价格就大幅涨价了,企业如果履行合同就亏损,不履行合同就会失去信誉,左右为难。
我们国家实行的“收储-抛储”政策,原本的出发点是好的,稳定市场价格,争取棉花定价权。但是执行的时候不能走样。当前,有关部门有足够的筹码和资金可以掌控行情,“国家队”手中有钱也有货,“面多了可以和水,水多了可以和面”,干湿有度,进退自如,维持棉花行情的平稳应该成竹在胸,但是这次抛储时,越抛价格越涨。如此明显反常的行情没有达到政策当初的目的,还走向了政策预期效果的反面。
原本国家储备棉花是给下游的纺织企业生产用的,贸易商不能参加拍储,但是2016年允许贸易商参加拍储,虽然此举可以缓解部分棉纺厂的资金压力,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贸易商手中大量囤货,有的贸易商拍到了却不去提货,人为造成出库的“堰塞湖”。
期货市场是为现货市场服务的,正常的波动和适度的投机是被允许的,适度的投机是市场的“润滑剂”,但是如果脱离产业基础而过度炒作,炒家挟巨量资金而疯狂豪赌,期货市场就变成了资金博弈得赌场,多空资金疯狂的大规模博弈扭曲了市场价格,伤害到的是纺织行业的实体企业。
仅就中国而言,在“棉花--纱线--纺织品--成衣--零售”产业链上大约有1.7亿多的从业人员。目前,纺织品服装产业依然是我国出口创汇、解决就业问题和提振内需的重要手段,棉花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建设一个平稳、安全、高效的棉花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