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一百零七条之规定,裁定宣告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破产。该法院自2017年12月27日,裁定受理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据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月31日,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3.6亿元,负债总额为5.85亿元;所有者权益为(-)2.2亿元,严重资不抵债。
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经营范围包含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特种碳纤维及碳纤维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
披露信息显示,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818亿元,中国恒天占其52.65%股权,中纤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辽宁天维纺织研究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金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扬州惠通聚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纺海天染织技术有限公司和自然人赵春田占余下47.35%股权。
又是碳纤维企业?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另一家碳纤维破产企业——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初向法院申请破产。近几年,碳纤维风头正劲,生产企业破产让行业上下唏嘘不已。
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由宁波化工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金强投资公司、宁波康兴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于2010年10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3亿元。按规划,其将在宁波石化区投资建设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碳纤维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一期工程建设一条年产100吨高性能碳纤维(配套250吨/年PAN原丝)生产线,二期工程建设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及复合材料生产装置。公司产品规格为6K、12K、24K(其中以12K为主)高强中模碳纤维。其是宁波市2012年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并获得国家发改委2012年度新兴战略性新材料中央财政补贴2250万元。
据相关材料显示,截至2017年1月31日,浙江泰先新材料账面资产5亿元,账面负债3.14亿元,账面净资产1.9亿元。该公司连续3年净亏损,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为0元,税后净利润为-2259万元;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为0元,税后净利润为-2675万元;2017年1月主营业务收入为0元,税后净利润为-608万元。
碳纤维在市场上一直呼声很高,为何生产企业接连走向破产?更有业内人士预言:纵观日本发展碳纤维近60年,也仅仅留下了东丽东邦三菱三家具有规模化产能的公司。而我国碳纤维产能规模不仅偏小,而且分散。未来产能势必会越来越集中于成本控制好、技术稳定的几家公司。
关键在于性价比
在全球碳纤维市场上,日本、美国等高性能纤维生产强国一直主导着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占领着全球碳纤维市场的制高点。近几年,在国家多个部委相关重要科技项目和多项政策的支持下,国产碳纤维终于突破了“从无到有”,并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生产及下游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高强型碳纤维千吨级产业化装置陆续建成并投产,千吨级的碳纤维生产线已有10条。
目前,我国有碳纤维生产企业30家左右,总产能约为2万吨/年。从企业经营效益来看,我国碳纤维企业已经实现赢利的仍是个别案例。如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2012年开始实现了赢利,且2012年~2017年连续赢利。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2016年实现赢利。江苏恒神股份、吉林化纤集团碳谷公司成为新三板挂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北京化工大学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樑华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国产碳纤维目前更多地突破了1k、3k、6k等产品的生产技术,今后还应继续突破更高的制造技术。由于国产碳纤维的产业化技术仍不那么成熟,整体性价比距离用户的期望值仍存在一些差距。碳纤维企业总觉得生产了产品卖不出去,下游用户总觉得买不到好的国产碳纤维,这期间的症结就在于“性价比”。
光威复材首席科学家李书乡曾表示:“我国碳纤维产业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技术路线相对单一,主要集中于小丝束碳纤维生产,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也有待加强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曾这样说道:“伟大都是熬出来的,高性能纤维的培育期一般要5~10年。日本东丽在碳纤维领域的成就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才取得的。中国碳纤维产业自2007年开始快速发展,至今已经发展了10年,取得的成绩给了大家信心。同时也得认识到,中国碳纤维产业仍存在一些短板,今后仍有很长的路要求,比如市场应用仍有待拓展,企业生产的稳定性需要加强。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凝聚碳纤维全行业的发展共识,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为下一个10年国产碳纤维产业的发展理清思路,打好基础。”
深度评论
优胜劣汰,国产碳纤维开始洗牌
-同黎娜
种种迹象显示,国产碳纤维行业在经历了10多年的快速成长后,优胜劣汰的现象正在凸显,行业开始洗牌。
一边是部分经营难以为继的企业破产的消息传来。另一边却是具有领军优势的碳纤维企业的种种好消息不断传来。2017年9月1日,光威复材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登陆资本市场的第一家专业碳纤维企业。2017年,光威复材实现营收9.49亿元,同比增长49.87%,实现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18.99%。
众所周知,新材料技术是世界各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碳纤维是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尤其是在国防军工领域,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正是由于深深明白碳纤维对于各国的重要价值,在中国碳纤维产业2005年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之前的几十年时间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在碳纤维领域的装备、技术、人才实行严格封锁。
2007年后,国产碳纤维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10年,但是,这个突破重重封锁、坚持自主研发的过程却无疑充满了艰苦。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由于碳纤维在研发过程中本身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光威碳纤维在赢利前持续砸进去30多亿元),针对中国碳纤维企业的崛起日本碳纤维龙头企业一度采取“入门级T300产品大幅降价打价格战、高端产品保持高价保证赢利”等竞争策略,中国碳纤维在下游的应用市场仍有待扩大等多重综合因素影响,在光威碳纤维实现赢利之前,中国碳纤维处于“全行业亏损”的状态。而即便是龙头企业实现赢利的现阶段,行业中其余多数企业仍承受着连年亏损的压力,苦苦地坚持着经营。
此前,《中国纺织报》曾在4月20日刊发了一篇《有情怀,也要赢利》的评论。我在那篇评论文章里曾这样写道:“综观日本等碳纤维强国,其碳纤维名企都是民营企业,且都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赢利能力。对于中国碳纤维企业来说,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或某些关键项目上获得国家相关部门和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自是十分关键,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想真正可持续发展,真正具有赢利能力十分关键。只有做到一定阶段后实现赢利,才能在“产业报国”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而不是倒下去。”
很不幸的是,沈阳中恒和浙江泰先没能在“产业报国”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而是倒下去了。毫无疑问,能不能赢利,且能不能实现连续赢利,已经成为未来5年、甚至未来10年里摆在更多中小碳纤维企业面前的首要难题。
“国产碳纤维企业继续解决产业化技术问题迫在眉睫,包括工艺技术、装备技术,以及工艺与装备的协调,这不只是解决产品贵不贵的问题,而是解决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此前,北京化工大学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强调。
大力发展中国自己的碳纤维,最终一个重要的对标条件是:中国自己的碳纤维企业能够与日本、美国的碳纤维企业“一决高下”。但是,远期的目标与现实的情况之间,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差距。目前,全球碳纤维的总年产能约为十几万吨,其中,日本和美国的碳纤维产能占比高达61%,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而且,东丽、赫氏、三菱等国际碳纤维“大佬”目前仍在加紧扩能。而即便是中国的碳纤维龙头企业,撇开赢利能力不谈,仅以产能规模这一个指标衡量,“万吨级体量”的规模仍然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目标。
而如果撇开整个国产碳纤维产业化技术水平继续提升的空间,只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体系下考虑国内市场上近30家碳纤维企业的整体竞争格局,我们就会意识到:一边是优质企业在技术、产能规模和自主装备等方面不断强大,以及在下游应用市场的不断拓展,另一边却是部分企业申请破产,这恰恰说明,国产碳纤维的发展水平开始进入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