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泉州干出一番事业
从放弃美国优厚的工作条件,到回国在东华大学和新疆大学任职,再到泉州师范学院,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泉州师范学院纺织工程专业主任张初阳几经辗转,最终扎根泉州,开始了人生的“下半场”。在他看来,“泉州是一个尊才爱才的港湾,拥有创新创业的热土,相信能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
选择泉州
开启人生“下半场”
“这会我不能缺席,等投完票再过去见你。”6月7日下午,张初阳正忙着参加学院组委会重要事项投票,这已经成为他在纺织与服装学院习以为常的工作内容之一。在泉州师院王爱约实验楼,张初阳有间独立的办公室,环境不错。出门往左走几步,就是他的实验室,宽敞又明亮。“部分设备还在采购当中,等设备到齐将进行一些新的项目研究。”张初阳的话语中蕴含着一份藏在心中已久的期许。
然而,回想起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13年,虽然几家公司都给张初阳提供了高薪待遇,但他无论怎样努力,始终找不到归属感,“在国外常常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而且个人发展空间十分受限。”2011年,他决定放弃在美国的工作,投入祖国的怀抱,并相继在上海东华大学和新疆大学担任纺织学类相关职务。“回国期间,其实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张初阳表示。
2017年初,泉州市启动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向海内外人才抛出了“橄榄枝”。正逢其时,张初阳来到了泉州师院。他坦言,“其实北上广拥有更大的舞台,但我之所以选择泉州。一方面,泉州的纺织产业基础雄厚,对我个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不论是市委市政府,还是泉州师院,都在政策、资金、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给予我很大帮助,让人感觉到这是一座爱才重才的城市。”
搭建平台
助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张初阳曾在国际第一、第四大的产业用纺织品非织造企业公司担任首席资深研究员8年,主要研究高性能产业用纺织材料制品以及医疗卫生纺织品关键技术研发,多种产品成功应用于半导体、军工、医药等领域。其中,2015年成功在山东设计并建成国内首条双组份涤纶纺粘风粘合非织造生产线,年产能达到9000吨,填补了国内空白。
来到泉州后,他便马不停蹄组建自己的团队——非织造材料技术团队,并成功入选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获得300万元的资金补助。为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他还参与首批省级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泉州师范学院省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服装材料福建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与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19日,张初阳还牵头成立泉州师范学院(石狮)生态智能织物千人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希望通过资源整合,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深度融合,大力提升面向以非织造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用纺织品、功能与智能纺织品、节能生态印染领域的新产品研发以及工业应用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优势,助力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张初阳说。
除科研外,张初阳还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中,他引入“精准化人才培养”理念,以泉州产业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先后开设纺织化学、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等地方产业急需的专业方向,并与安踏、361°、海天等本地纺织鞋服企业开展校企联动合作,力争精准培育一批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