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开放的40年,是纺织业勇立潮头,敢作先锋的40年;是纺织业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40年;是纺织业抓住机遇,创新进取的40年;是纺织业突飞猛进,成就辉煌的40年。以下这组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的数据,实打实地说明了这一点。
从1978年到2018年,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改革开放40年,我国纺织行业制造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企业主体活力得到激发,全方位融入到全球化浪潮。纺织行业在40年来始终保持着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轨迹,在我国的支柱产业地位始终没有动摇,并成为支撑世界纺织工业体系平稳运行的核心力量和推进全球经济文化协调合作的重要产业平台。
制造能力跨越式提升
40年来,纺织行业经历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的过程,加工制造能力实现长足发展。1978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为276万吨,占全世界的比重不足10%。1982年,我国纤维加工量迈上400万吨台阶,棉布产量达到153.5亿米,比1978年增加39.2%,已经能够较好满足全国人民穿衣盖被的基本需求;1983年,棉布正式取消限量供应,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宣告了短缺经济时代正式结束。1996年,我国纤维加工量增加至1090万吨,首次突破千万吨级大关,占全球的比重达到22%,实现了纺织加工能力与总人口占全球的比例相当。2010年,我国纤维加工量突破4000万吨,达到4130万吨,占全球的比重提升到50%。2017年,我国纤维加工量已经达到5430万吨,是1978年的近20倍;纱、布、化纤产量也分别是1978年的17、8和173倍。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不仅有效满足了我国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约占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纤维消费需求,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2000多万吨的优质纤维制品。
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伴随着制造规模的扩大,我国纺织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步形成全世界最为完善的现代纺织制造产业体系,产业链各环节制造能力与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之初,棉纺织及印染加工是我国纺织业的主体,1978年,棉纺和印染行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分别达到46.3%和20.7%,针织、丝绸、化纤、毛纺行业分别占8.7%、7.6%、6%和5.7%;纤维加工量中棉花占81%,化纤仅占15%。1980年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终端行业纤维消费比重为84:11:5。1984年,纺织行业正式提出重点开发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支柱”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新世纪以来,化纤工业强势发展,产量从600万吨增加到近5000万吨,为纺织行业满足内需和走向国际提供了充足原料保障;家用、产业用两大品类快速进步,满足消费与产业需求的能力全面提升,2007年三大终端行业纤维消费比重调整至52:33:15,家纺占比达到历史高点,产业用纺织品至今仍处于上升周期。2017年,在我国纤维加工总量中,棉花占比仅为13.9%,化纤占比达到83.5%;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费比重调整到45.5:27.6:26.9,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结构优化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优势全面显现。
激发企业主体活力
纺织行业是市场化改革的先锋和坚定践行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成为纺织行业最重要的活力来源。改革开放以前,纺织行业处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主要产品实行统购统销。1984年,国家开始减少指令性计划产品。1985年,国家逐步放开自营出口。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成为纺织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性阶段。
纺织企业资本结构逐步改变,多元资本在行业中竞相迸发活力,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1978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的93.2%来自全民所有制企业。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成为纺织行业满足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上世纪90年代,国有纺织企业改革大幕拉开,国有企业始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在企业制度,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非国有经济活力被激发。1996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占比分别为29.6%、44.8%和25.4%,基本形成三分天下格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棉纺产能压锭1000万成为纺织行业以市场为导向谋求新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国退民进使得行业活力进一步释放。2000年,国有企业在纺织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仍为28.7%。到2015年,国有控股企业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余2.3%,三资企业占比降至16.2%,私人企业占比则高达到76.5%。
全方位融入全球化
改革开放为纺织行业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行业积极顺应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促进国内外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197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仅为21.5亿美元,改革开放后,“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发展将纺织行业正式推向国际市场。1985年以后,国家逐步放开自营出口,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周期。199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355.5亿美元,占全世界比重为8.6%,跃居世界首位。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全面自由化,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竞争力充分释放的重大历史机遇。2000年我国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14.6%,到2008年已经提升到26.1%。201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已经达到2673.9亿美元,是1978年的115倍,占全球比重达到36.8%。
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我国纺织行业积极利用国外原料、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1978年,纺织行业进口用汇11.2亿美元,到2011年巅峰时期,我国纺织行业共进口各种原辅料、装备、染料助剂等737.5亿美元,是1978年的66倍。随着自我配套能力增强,民营资本竞争力提升,纺织行业利用国际资源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大。“十二五”以来,我国骨干纺织企业通过绿地投资、资本运作等多种途径在海外建立原料基地、加工工厂、品牌及渠道、研发中心等,积极构建跨国产业链、价值链体系。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纺织行业境外投资企业已有1082家,投资存量68.6亿美元,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3亿美元。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纺织行业不断提升发展,使得人民群众衣着发生重大变化,不仅是纺织行业的重大发展成就,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观体现。
改革开放之初,纺织行业仍处于努力解决全国人民穿衣盖被温饱需求的阶段,衣着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原料品种、衣着款式、色彩等均较为单调。1978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仅有2.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1990年,我国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时,人均纤维消费量增加到4公斤;2000年国家总体进入小康社会时达到7.5公斤,分别是当时世界平均水平的46.5%和80%。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内需市场发展进入黄金周期,为纺织行业提供了强劲发展动力。2005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达到13公斤,超过当年11.1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突破15公斤,2015年超过20公斤,其中产业用纤维消费大量增加,我国纤维消费数量、结构均逐步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分别达到1739和575.4元,比1985年分别增加16.7倍和17.4倍,随着我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功能性、时尚性、生态性取代物美价廉的朴素要求,成为内需升级新风向,科技、时尚、绿色也成为纺织行业顺应市场需求形势的全新自我定位。
力担就业富民重任
纺织行业是重要的民生部门,行业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供了丰厚的薪酬收入,而且发展直接惠及“三农”。在繁荣经济、扶贫富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纺织行业从业人数为321.2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的10.6%;当年支付职工工资总额21亿元。随着规模扩大和民营经济兴起,纺织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快速提升,1990年全行业从业人数达到1243万人,比1978年增加2.9倍;2005年全行业从业人数达到1960万,比1978年增加5.1倍,薪酬总额达到约2600亿元,比1978年增加123倍。目前,全行业行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仍保持在10%左右。
发挥支柱产业作用
纺织工业在新中国建立时就确立了支柱产业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直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轨迹,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1978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473.2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2.5%;利税总额为109.6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2%;出口额为21.5亿美元,占全国22.1%;当年,全国货物贸易逆差11.3亿美元,纺织行业扣除进口后净创汇10.3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激发活力,纺织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有所提升,1985和1990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7.9%和16.2%,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0.2%和20.1%。1992年,我国货物贸易扭转连续13年持续逆差的局面,实现顺差43.9亿美元,纺织行业当年贡献贸易顺差额182.4亿美元;直到2012年,纺织行业的贸易顺差都大于全国货物贸易顺差总额。进入21世纪,纺织行业抓住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全面融入全球化的有利时机,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2002~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7%,利税总额年均增长25.1%。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变化以及我国步入发展新常态,工业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纺织工业始终保持平稳发展态势。201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8935.6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5.9%;全行业净创汇2419亿美元,占全国的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