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动荡的大背景下,来自日本、德国、欧元区的最新一组数据显示,主要出口大国的动力持续萎靡,贸易活动乏力重创制造业信心。今年2月份日本制造业PMI数据初值下滑至48.5,创下32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作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德国制造业的PMI初值在二月份降至47.6,创下了74个月以来的新低。欧元区2月制造业PMI初值跌破至49.2,为2013年6月以来首次。中国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WTO预计,2019年全球贸易活动增长仅3.7%,较2018年的3.9%有所放缓,并有可能进一步下降。
1 国内纺织阵阵寒意
东南亚产能崛起
在全球贸易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国内的纺织市场日子并不好过。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毛利润从2012年年底的12.14%降至2018年年底的10.16%。纺织服装行业在人工成本、环保成本等持续上升的大势之下,毛利率呈现持续下跌状态,2018年的毛利率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点。年营收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纺织业企业数量也从2011年3月的2.2万余家降至2018年年底的1.9万余家,激烈的竞争加速了纺织企业“去小留大”。
今年自开年以来,纺织市场的景气度便一直处于低位徘徊,下游很多织造服装工厂都延期开工。而到了传统的纺织旺季"金三银四",市场也并未向往年一样红火,"接单接到手抽筋"的日子久久盼不来,尤其到了四月份中下旬,市场行情迅速转冷,本该最忙碌的时间里却异常的清闲,面料商不敢囤货,各类工厂在五一都有放假情况。
在国内纺织产业面临挣扎局面的同时,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却在快速抢占纺织市场。随着国内生产成本以及用工成本的快速攀升,纺织产业正大批量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越南就是其中承接中国纺织产业转移最为主要的国家之一。目前,越南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纺织品出口国,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一直以来,印度与越南纺织产业较集中在成衣加工,但越南野心很大。4月24日越南政府副总理郑定勇日前签署政府第18/2019 /Q?-TTg号决定,禁止进口技术使用年限达到10年或以上的二手机械、设备和生产线技术,将于2019年6月15日生效。
这意味着越南将不再满足于服装环节的生产市场,将直接进军面料和原料市场。可以简单概述为:所有在越南投产的纺织企业,若是想享受越南的关税优惠,那么纺织品所用的纱线、面料辅料等原材料的原产地都必须是在越南(原产地越南比重至少达90%)。
这样一来,所有在越南投产的纺织企业,都不得不减少对中国面料以及原料供应的依赖,转而加大对越南纺织产业的投资,完善产业链。此消彼长,这对中国纺织产业而言,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2 中国基础建设
让投资者来的容易走的难
对于转移到东南亚的企业来说,当地物流设施已成为他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众所周知,东南亚的基础建设并不完善,导致这些国家物流设施远不如中国。糟糕的公路、稀缺的铁路和拥堵的港口大大拉长了交货时间并推高了运输成本。无法像中国那样在工厂、供应商和全球客户之间建立联系。
作为东南亚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越南似乎可以承接迁出工厂的部分物流生意。数据显示越南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从440万标准箱大幅提升至1230万标准箱,但是缺少深水港依旧是越南物流的硬伤。而世界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就占了7个。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以上,高铁总里程占世界2/3。
事实上,在海外建设工厂的往往会发现外国的环境远不如中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工厂纷纷搬到东南亚,但近几年,日本工厂反而纷纷重新搬回中国来。日本媒体曾对上千家日企做过调查,发现日企最想投资的地方还是中国,被很多企业推崇的东南亚,却不是首选。近日纺织巨头莱卡公司,基于中国的基础设施、纺织市场、人才储备等等,将其全球第四个研发实验室、国内首家研发中心——先进纺织品创新中心(Advanced Textile Innovation Center,简称ATIC)在佛山三山科创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有从业者表示,一些东南亚引以为傲的价格优势也在逐渐丧失。越南胡志明市周边省份租金从2015年的每亩30美元,上涨到了目前的100美元,涨了3倍多。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更快,目前平均工资已经比2014年高出约50% ,达到2300元左右,企业普遍预计越南劳动力成本在7年后将与国内持平。
而且东南亚的整体工人素质和中国工人差距太大。得益于义务教育,中国工人87%以上受到过中学教育,而东南亚工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工厂不得不为此承担额外的成本。加上不完善的物流设施,工厂反而承担比在中国时更高的成本,得不偿失。
东南亚一些国家雄心勃勃试图代替中国的纺织工业,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的,成本、价格优势并不能主导一切,更何况这种优势还在逐步萎缩。中国产业链完备、操作标准、基建完备、物流高效,相比东南亚,继续在中国发展或许是出口商们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