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纺织行业,正刮起一股“暖流”。
意外空降
临秋,国内一些纺织加工厂在经历了疫情后终于开始忙碌起来。
一家位于浙江的印染厂早在国庆前就在内部发文:10月1日“国庆节”、“中秋节”不放假,上班员工每人补贴200元,在当月工资中体现。
“这次国庆放假时间上也是有所压缩,以往都是3天,今年为了赶交期只放2天。”一家位于山东的家纺加工厂采购部的工作人员说他早在节前就开始感受到纺织行情转好。“最近接到的(海外)订单慢慢多了起来。”他注意到,上半年空着的工位已经补齐人员返工,“像我们这样的常年做外销的工厂,质量水平都在线,只要能够正常开工,工期都能保证的。”
“其实9月的时候就开始非常忙了。”据他透露,原本工厂一周休一日是常规,但今年工厂基本每周都是双休。从8月下旬开始,厂里的订单才有所增加,工厂出现加班和紧急招工的情况,到了国庆,不少工厂不放假来赶交期。
之所以近期纺织订单有好转,有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海外,不少厂家接到了一些从印度转来的“急单”、“飞单”。这些订单多为“应急订单”,由于在劳动力成本上不占优势,这些订单很难在国内久留。
回流的订单
近几个月,我国国内家纺订单已经从纺织服装业上半年的“寒冬”中缓过来,迎来新一轮火爆期。
纺织服装业的“翻盘”主要是在今年下半年。数据显示,1-8月,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1874.1亿美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1-7月加快1.3个百分点。8月当月,全国纺织品出口额147.2亿美元,同比增长47%;服装出口额162.1亿美元,同比增长3.2%,实现年内首次月度正增长。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外贸旺季已至;另一方面,最近不少海外订单急速从印度等国转移到国内生产。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全球最大的黄麻产国、全球第二大丝绸生产国、其纱线产能占全球22%。纺织收入一直是印度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也是印度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纺织行业占印度出口总收入的15%左右。此处订单大量流出,是因为受新冠肺炎的影响,导致纺织行业出现停工。
转移的订单主要集中在家纺板块,有两个原因促使这一现象发生,“首先中国对疫情控制力强,相较于他国,具有复工复产的订单承接能力;其次,国内棉花价格相对偏低,具有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
除家纺订单之外,部分纺织行业的其他国外订单也转移到国内生产。罗良碴所在的公司主要生产手袋、箱包和皮带等产品,8月份左右,有客户突然将很多原本在印度的订单给了公司,主要是钱包和手袋的订单。
那么,部分国外纺织服装业订单回流国内,对国内纺织企业的影响如何?
今年上半年,国内纺织行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尤其是外贸订单这一块,纺织行业的库存出现不断累积,对于下游工厂来说,资金和库存成本均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随着欧美经济的重启,叠加这部分订单转移至国内,对于下游企业来讲是一个较大的利好,根据他们对于下游部分企业的调研发现,欧美大型超市里的家纺需求是非常大的,因为疫情期间没有补货,导致超市里的这些家居用品的库存消耗殆尽,因此补库的力度是很强的。
目前来看,现在订单回流,工厂提高部分产能,会加一些特殊的技术工人,但订单的饱和程度整体也没有很高。
产业升级往何处?
尽管目前纺织行业出口表现极佳,但对于一些回流订单,纺织服装业内普遍判断是“应急订单”。
纺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人工成本的敏感度非常高,近几年,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提升,不少品牌都将工厂搬迁至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一旦印度国内生产能力恢复,国内生产成本优势降低,订单能否长期留在国内还需进一步观察。这些纺织品订单要想再转移回来没那么容易,尤其皮具行业技术程度不是很高,转移到国外相对比较简单。
那么,我国要想持续保持纺织服装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那么产业链升级成为最主要的方向。
我国作为国际上纺织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在竞争中一直是占据老大地位,但目前我们的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中低端产品,而非高附加值产品,因此在纺织的高端领域,我们仍需打磨自身的技术和工艺,弥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尽管中国纺织业具有产业配套优势,但在环保压力,生产加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国内纺织业部分环节依然会维持向外转移的趋势。不过,劳动密集并非是纺织业唯一的代言词,除了棉纱、坯布等大路货外,下游面料、服装更多走个性化路线,设计、款式决定了产品的溢价和销售速度。
阿里犀牛智造就是一个方向,未来肯定是往这个方向发展。它并没有减少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产能,反而把产能效能增加了,效能增加需要用到的人很少,这是一种制造升级。
无论是从人口的发展变化,还是从技术的发展来看,中国在纺织服装上的产业升级都具备很大的可能性。随着中国纺织产业链的不断成熟起来,也会在国际地位上升更高的台阶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