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2022年1-12月,我国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加21.4%。而这一进程,在2023年或继续加快!
进程加快! 多家化纤龙头新项目紧密投建
春节假期刚过,多家化纤企业就传出投资新项目的消息,为行业和企业“奋战开门红”增添了喜气,提振了信心。
1月28日,恒力集团宣布,位于大连长兴岛的恒力重工产业园投入运营。该产业园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将重点建设造船、海洋工程、发动机等6大板块。全面投产后,恒力重工集团可年交付船舶40艘。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表示,这是恒力2023年开局“第一棒”,开启了恒力在长兴岛“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也使恒力迎来石油化工和高端临海装备制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1月31日,盛虹控股集团宣布,总投资达306亿元的60GWh储能电池超级工厂和新能源电池研究院项目签约落户江苏张家港。项目整体达产后,预计年营收将超过560亿元。其中,项目签约后即实施的首期24GWh项目和拥有独立主体的新能源电池研究院,总投资140亿元,计划3年内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营收240亿元。
盛虹控股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表示,这是盛虹深入推进“1+N”新能源新材料战略的又一重大布局。盛虹将着力打造高性能锂电电芯生产、电池组装、系统集成“一站式”绿色储能解决方案,并依托研究院,全力推进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突破。 此外,福建能化集团旗下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近期也宣布,启动年产300万吨PTA扩建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7.7亿元,将在现有450万吨PTA生产装置的基础上,实施年产300万吨PTA扩建项目。
与此同时,一批在建项目当前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抢抓工期和进度,力争早日投产。
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吨PTA项目料仓土建结构于1月17日顺利封顶。该项目是江苏省和中国石化“双重点工程”,也是仪征化纤“十四五”转型升级的“龙头工程”。
在福建的申远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从春节期间到现在,电子特气一期二阶段项目进入开车试生产关键节点。该项目是恒申集团转型升级的关键项目之一,投产后将使恒申完成向高纯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延伸,有效缓解国内稀缺化工产品供应紧缺的局面。由恒申集团投资建设的申远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其一、二期聚酰胺一体化项目已投产,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CPL)生产基地。该产业园的项目涉及化工、化纤、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目前已投产项目达17个,在建、拟建项目为34个,预计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在福建永荣控股集团,其己内酰胺二期项目当前正在为投料开车做紧张的准备工作,己内酰胺生产装置的工艺管道试压已完成95%的进度,仪表电缆敷设和电仪联锁调试都已完成,预计2月15日将实现中交。
从龙头布局看化纤行业发展趋势
1、功能性纺织新材料整体技术进步显著
我国高性能纤维的技术水平、产业化开发也取得重大突破,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与突破高性能纤维重点品种关键生产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纤维的性能指标稳定性,同时拓展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
2、化学纤维深入循环再利用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推行绿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循环经济是推行绿色发展的具体实现模式和依靠,而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行业也是纺织工业绿色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废旧聚酯瓶片、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向之一。
3、化纤行业市场集中度提升
目前,中国化纤企业总数已经达到2000多家,不仅企业数量多,而且生产规模小,除仪征化纤等少数几家企业达到世界级水平以外,大多化纤生产企业年生产规模在1-2万吨左右,很多化纤生产企业年生产规模不足1万吨。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我国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未来,化纤行业将进入大规模企业并购时代,化纤行业市场集中度提升。
4、国家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将“高性能涤纶工业丝制备技术”、“尼龙66纤维规模化制备与功能产品开发”和“PLA纤维”列为“十三五”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着力提高常规化纤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重点改善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的阻燃、抗菌、耐化学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产业政策的不断推出,给行业内企业指明了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也将支持我国化纤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5、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随着纤维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全球纤维加工总量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推动了我国化学纤维行业的差别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高性能化、差别化、生态化纤维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向交通、新能源、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产业用领域方面拓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对外开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以中产阶级、老龄消费、年轻时尚等为代表的个性化、差异化、功能化的需求升级,行业供给侧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会加快,为行业整体提质增效和发展优质产能带来空间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