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年的谈判,欧洲议会在投票后正式批准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这意味着全球首个碳进口税即将落地。
CBAM法案将于2026年生效,会首先涵盖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和氢气的进口。(扩展:螺钉和螺栓以及类似的钢铁制品的下游产品也被包含在内。)
以后,但凡要进口这类商品,就得为其在生产及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买单。
欧盟已将海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纳入ETS,并将修订航空业碳排放交易体系。
该法案称,将于2026年逐步取消对航空部门碳排放的免费配额,并促进航空业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
碳关税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将面临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趋势,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家,深受其害。
若欧美国家再借气候环境问题,征收“碳关税”,中国将面临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
由于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标准,欧美等国一旦开征“碳关税”,实施符合自己利益的碳标准,
那么其他国家也可以按自己的标准征收“碳关税”,这势必会引发贸易大战。
中国高能耗的出口产品将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
目前,提出开征“碳关税”的国家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中国对欧美国家出口的商品不仅量大,且集中于高能耗产品。
2008年,中国对美国、欧盟出口的商品以机电产品、家具玩具和纺织品及原料为主,
出口总额分别为2254.5亿美元、2431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国、欧盟出口总额的66.8%、67.3%,
这些出口产品大多是高耗能、高含碳而低附加值的产品,极易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
出口型企业成本增加,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低碳”标准的实行,将淘汰我国不能达标的企业
碳风险,将是未来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目前,跨国公司已率先行动,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
沃尔玛公司已经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商品碳足迹验证,并贴上碳标签,这将影响全球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在中国。
这意味着,中国大量相关企业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承担减排责任,否则跨国公司的订单将与你无缘。
可见“低碳”标准一旦实行,不仅增加我国企业生产成本,削弱产品竞争能力,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还将被淘汰。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CBAM已经引发美国的担忧,出口商担心该计划意味着繁杂的出口流程。
来自印度等国家的官员也对此提出了批评。
标准普尔全球的分析表明,在碳边界调节机制下,出口钢铁的中低收入国家,南非、巴西和土耳其等,面临的成本增加最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碳关税的执行不仅对直接被纳入征收范围的行业有影响,与此相关的产业链都将产生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