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第十一届中韩日纤维产业合作会议在中国青岛召开。会上,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作主旨发言,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中国纺织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实践与展望
——在2023中韩日纤维产业合作会议上的发言
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3年9月6日
尊敬的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崔炳五会长,尊敬的日本纤维产业联盟富吉贤一会长,各位参会代表:大家上午好!
欢笑情如故,相逢每醉还。在经历三年的“云”上互通后,中、韩、日三国纺织业界的同仁终于再次面对面相聚,我由衷地感受到了新朋老友欢聚的喜悦,再次热诚地欢迎各位朋友来到红瓦绿树、青山碧海的中国青岛。
在新冠疫情冲击反复的三年多时间里,跨国交流往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但中国纺织行业坚持开放发展、融入全球的初心从未动摇。今天,我想就中国纺织行业与全球纺织供应链的融合发展路径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一、全球纺织供应链布局呈现调整新趋向
在本世纪过去20多年时间里,全世界纺织产业链、供应链以市场供需为核心驱动力,有序调整优化国际分工布局,形成了能够有效满足全球需求的纺织供应链体系。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传统纺织制造业布局转移,同时在高新技术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技术纺织品等领域始终保持优势乃至主导地位。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为起点,逐步建立并发展现代纺织制造产业体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纺织行业以完整产业体系、先进技术装备、集聚化布局等结构性升级为支撑,综合生产效率优势不断增强,稳定占据国际纺织供应链上的制造中心位置。2010年前后,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超过50%,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全世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截至2022年,中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和贸易规模仍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
最近十年来,国际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纺织产业也步入新一轮发展变革,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体系呈现新的调整变化趋向。
一是中国纺织行业正在更广泛参与、更深入推动全球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
中国纺织行业始终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多年坚持不懈,取得重要进展。现在,在保持规模化、先进性制造能力基础上,中国纺织行业正在从科技、时尚、绿色全领域发挥对全球纺织供应链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国纺织行业在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从模仿跟随到与世界领先水平并跑甚至领跑的重要转换,加速了全球纺织产业技术革新。中国纺织企业以产学研合作为主体模式,自主突破了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性能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应用技术,在国产大型客机、风力发电、特种防护装备、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广泛应用。国产化纺织装备大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生产的纺纱、化纤长丝等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应用。纺粘熔喷等高端非织造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开发生产的产业用纺织品在应急救援、航天器组件、海洋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领域发挥保障作用。
以更好满足不断升级迭代的内需消费为出发点,中国纺织行业在创意设计与渠道模式创新方面走出了新路径,为全世界提供启发。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发展全面进入以自主原创为主体的时代,创意设计更好融合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理解,与时俱进开发出多场景应用的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工具,得到市场认可。电商直播、短视频带货等新零售形态,丰富、刷新了全世界的渠道模式。
中国纺织行业以自主创新全力驱动绿色发展,致力于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其作为产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向。在大力研发并广泛应用纺织全流程清洁生产技术、绿色纺织化学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降低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并推动碳排放总量达峰,突破了废旧纤维制品高值化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全行业推动建设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体系。
二是全球纺织供应链制造端分布格局呈现分散化趋向,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布局加重。
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后十年左右时间里,全球纺织制造生产能力整体呈现向中国集中布局的趋势。在2014年前后,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环境变化,中国纺织行业步入降速增长、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新常态”。201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年度出口总额达到3069.6亿美元,是新冠疫情前的历史高点,此后呈现波动下降走势,出口额连续多年都在2800亿美元左右。到2019年疫情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2015年峰值38.2%下降至33.8%。这一时期,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多个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均实现较快发展,成为全球纺织供应链制造端的新生力量。从2013年到2022年,孟加拉国和越南的服装出口额均翻了一番,占全世界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提高了3.2和2.6个百分点,达到7.9%和6.1%。
但是,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并不是近年来驱动全球纺织制造产业链布局调整的唯一因素,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增强。2018年中美发生贸易冲突,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趋复杂。2021年,美国所谓“涉疆法案”生效,对中国棉纺织产业链出口造成较大冲击。为规避贸易环境风险,“近岸外包”“友岸外包”成为国际采购供应链布局调整的重要动向,打破了效率优先的市场经济规则。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纺织行业依托完整产业体系的稳定运转优势,出口总额连续两年刷新历史记录,占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再度回升,但在美国、欧盟所占市场份额仍在持续下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和欧盟自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的金额在其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4.7%和32.3%,较2010年峰值时分别下降16.5和10.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从2018年的36.6%急剧下降到2022年24.7%,棉制产品份额则从2018年28.2%下降至2022年14.5%。
三是全球纺织供应链正在共同面临大时代变革,亟待增强发展韧性。
新冠疫情爆发前,国际形势已开启时代大变局,疫情产生的复杂深远影响进一步加速了变局演进。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呈现低增长、高通胀、多动荡特征,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可操作空间缩小,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凸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保持在3%左右,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中期经济增速预测。2010~2019年,世界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复苏后,年均增长速度为3.7%,与此相比较,可见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态势明显更为疲弱,消费能力与信心受到抑制,需求低迷、订单不足,将成为全球纺织供应链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产业变革,将推动全球纺织产业体系进入深度洗牌、规则更迭的过程。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领域正持续生成颠覆性成果;在大跨度、大纵深的融合创新中,全新的产业赛道、方法工具、发展范式快速涌现,同时带来后发机遇和竞争加剧。产业本身的深刻变革也在催生治理规则的调整,比如生成式AI的应用与发展,就引发了数据安全、虚假信息、算法偏见、平台垄断等新挑战,带来商业伦理、数据权属、使用限度、知识保护等新问题。新的规则在分歧中形成,也将推动国际供应链话语权重构。
在复杂形势下,全球纺织产业需要打造更加包容、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以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矛盾问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绝非治病良方,生产体系割裂和技术对峙只会带来供应链效率损失,扼杀创新萌动,错失时代机遇。尽管各种利益错位和理念分歧客观存在,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各国纺织行业有必要持续加深创新合作,强化对话协商,构建具有抗风险性和应变力、具有全新内涵和长远价值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同心协力在时代变革中突围、蝶变。
二、中国纺织业融入全球,保障全球供应链平稳运行
中国纺织行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融入全球纺织产业体系、全力保障和支撑全球纺织供应链平稳运行的过程。
首先,中国纺织制造能力建设,是全球纺织供给体系稳定的强大基础。
本世纪以来,中国纺织工业不断完善现代制造体系,提升先进制造水平,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稳步扩大优质供给能力,是全球纺织供应链的最稳定输出端。
从2000年到2022年,中国纤维加工量从1360万吨增加到6000多万吨。依托纺织供给体系和效率优势,中国纺织工业全面满足了内需市场每年约3600万吨的纤维消费需求;2000~2021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从当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5公斤提高到25公斤多,现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中国向中国以外的世界市场提供了人均约3.8公斤的纺织产品,从2000年到2021年,全世界人均消费量从9.2公斤增加到15.2公斤,中国纺织工业对增量的供给贡献率为83%。2020~2022年,在全球纺织供应链受到疫情冲击运转不畅的情况下,中国纺织行业连续三年实现出口额正增长,对这三年来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1.7%。
其次,中国纺织全产业体系结构升级,丰富全球终端市场纺织产品供应。
中国纺织行业坚持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积极挖掘、培育新增长点,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终端行业不断实现创新突破,不仅带动了自身产业链升级,也丰富了全球终端市场供给,为全球市场提供消费者福利。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纺织行业出口总额中有68.6%为服装,到2023年上半年,服装出口额占比下降到52.4%,出口品类更加丰富。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在本世纪以来实现了从全品类“大家纺”到美好生活“大家居”的路径升级,2022年出口金额为460.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4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品自主研发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应用领域日趋广泛,2022年出口额为441.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6.1倍。服装行业出口品类更趋丰富多元,制造品质和设计水平显著提升,正在全面从OEM向ODM加快升级转型。
第三,中国纺织产业加快国际化发展,支持全球供应链布局调整升级。
近年来,全球纺织产业链逐渐向中国以外的广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加重布局,中国纺织行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化发展加快推进,有力支持了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和供应链升级。
中国纺织产业链为广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承接发展纺织工业提供了丰富、充足、适宜的产业链配套支持。东南亚、南亚等地纺织产业实现较好发展,带动纺织面料成为中国纺织产业链上的出口新增长点,2022年中国面料出口额达到670.7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一倍。随着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纺织产业链延伸发展,中国化学纤维的出口潜力逐渐显现,2022年中国共出口化纤565.5万吨,比2010年增加1.9倍。在米兰举办的2023 ITMA纺机展上,中国生产的针织、印染等纺织设备广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采购商欢迎,中国现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机械供应方,2022年出口额为56.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2倍。中国面料、化纤和纺织机械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均为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纺织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和推动了全球纺织供应链的布局优化,海外的投资存量过百亿美元。中国纺织企业投建海外生产基地,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产业工人与专业化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从中资企业向本土企业流动,产生了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溢效应,促进了当地纺织企业加快发展提升。中国企业在海外整体投资建纺织产业园区,集中展示了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数十年积累的发展经验,给当地带去了先进的现代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是全球纺织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中国纺织行业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为起点,汲取全球产业优质资源和先进经验实现长足发展,也为全球纺织产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基础实力和创新成果。中国纺织行业与全球纺织供应链从来都是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供应链的价值来自协同,创新的活力来自开放,中国纺织行业将始终践行开放合作、协同共进的初心,进一步融入全球纺织供应链体系,服务全球产业创新发展。
三、构建更加富有韧性的中韩日区域纺织供应链体系
中国与韩国、日本纺织产业的合作由来已久,相互间已建立起交织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韩、日纺织业界在资本投入、市场开放、原料和装备配套以及技术、管理经验借鉴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时至今日,韩国和日本同行在高性能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高端纺织制成品制造、时尚设计与品牌行销、跨国企业管理运营等方面,仍是中国纺织企业学习的榜样。在多年产业合作中,中国纺织行业为韩、日纺织供应链、价值链的延展和升级提供了外延载体空间,中国制造也为韩、日国内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优质的消费选择。
现在,中国以先进、智能、绿色制造为核心特征的完整纺织产业链,与韩、日以高性能、功能化纤维产业链和现代时尚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之间仍然具有互补性。在复杂外部形势之下,努力寻求稳定发展和创新突破,巩固和提升在全球纺织供应链上的优势,从而实现在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相信是三国纺织产业共同的发展目标。因此,中韩日纺织产业间的协同合作仍有较多空间,建设更加富有韧性的区域纺织供应链体系,以合作互补、协调共进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符合中韩日三方纺织行业的共同利益。去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中韩日三国借助这一平台首次实现了区域自由贸易,这也是三方纺织行业多年心愿和努力方向。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RCEP的实施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相信随着协定中各项互惠措施有序落实,三国间的合作日益融合顺畅,RCEP必然会成为三方纺织行业深化合作的重要助推力。
这里,我想就中韩日三方纺织产业未来深化合作的方向提三方面建议:
一是培育更加良好的经贸合作生态。以RCEP实施为契机,积极推动产业贸易及通商,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和供应链合作,不以与产业发展无关的主观理由人为设置贸易和市场壁垒。加强投资合作,中国政府仍致力于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简化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同时也支持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中韩日纺织产业仍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促进优质产业资源在彼此间高效配置;顺应全球纺织供应链布局调整趋向,探索在海外合作共建纺织产业园区、开展海外园区招商合作等。
二是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优势。依托各自产业禀赋,强化科技创新合作。新材料、新制造、新应用是全球纺织产业链创新的核心方向,也是中、韩、日纺织行业的核心组成。三方应加强在纤维新材料、功能性纺织品、纺织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体系协同,促进产、学、研创新资源的流动合作和创新平台的协作应用,推进科技创新模式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成果的交流借鉴,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加强时尚产业合作,深化在时尚推广、商业模式以及智能化时尚开发工具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共同研究探讨东方文化在当代时尚创新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着力提升区域的时尚话语权。
三是共同推进责任发展。广泛建立绿色降碳、责任发展的可持续共识,加强低碳加工技术创新、负碳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信息互通与技术合作。开展绿色供应链共建合作,研究开展绿色纤维、绿色产品、循环再利用产品及供应商的认证互信工作,研究建立有国际话语权的纺织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认证体系,打造区域绿色纺织供应链。合作推动纺织供应链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体系建设,组建ESG联盟,以ESG信息相互披露,引导贸易和投资合作取得更好成效。
四、打造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中国实践
身处时代变革与产业变迁的大势之下,中国纺织行业深刻感受到了发展路径升级的需求驱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中国纺织行业适应时代要求、寻求与全球供应链共进发展的新路径实践。今年8月,中国纺联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中国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融入时代大势、立足中国实际、美化人民生活、服务全球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
中国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包括: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能力;创新引领、人才完备、资本融合的发展动力系统;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产品创新实力;大中小融通、产业链安全、现代化集群布局的产业组织形态;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治理完善的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协同、战略支撑、市场引领的产业应用生态。
我们将引导行业落实七项重点行动:
一是推动行业进步的纺织科技创新行动。加大在前沿材料、高端装备、先进工艺、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发力度,推动基础创新、关键创新、融合创新与应用创新。坚持市场导向、需求驱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坚持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二是突出文化引领的纺织时尚升级行动。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同纺织时尚的融合点,推动文化价值转化。培养大师、大牌、大事,提升设计能力、品牌价值、时尚生态。
三是践行纺织绿色制造和履行社会责任行动。采取科学务实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建设贯穿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等全产业链的低碳绿色循环体系。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可持续未来。
四是建立协调联动的纺织区域融通发展行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形成纺织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协同发展格局。东中西部依托不同的资源优势,加强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融通循环,提高整体质效。
五是推进双循环的国际化供应链提升行动。稳定产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夯实产业制造基础;深化开放合作,以中国规模庞大的内需市场和纺织产业体系优势吸引全球优质产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生产力布局,服务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六是促进数字经济与纺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数字经济关键技术在纺织行业的融入与应用,提升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能力。推动数字变革下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七是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纺织人力资源建设行动。认识、适应、引领中国人口发展新常态,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塑造素质优良、总量适当、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
各位同仁,纺织产业与人类文明和人类发展相伴至今,虽陵谷变迁,但日新月异。近现代世界纺织工业百余年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开放合作、平等互利,才能把握机遇、以变谋进。中国古语说,“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意思是只要心胸宽广,不拘泥于某一种思维,任何领域都会有广阔的作为空间。丝缕相连,经纬交错,中国纺织行业将一如既往以开放姿态、包容精神,拥抱世界,服务全球,与大家共创人间锦绣。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