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思考:出口下滑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常态,国际产业格局改变能否创造新空间?
后市箴言:对于“外贸红利”基本消失殆尽的出口,我们仍有期待,期待基于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中国服装的国际竞争力重塑;基于我国服装产业在国际供应链、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短期内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3月回弹后一路下滑的前车之鉴 当2010年业界还在为快速走出金融危机阴霾、重回增长快速路而欢欣鼓舞时,2011年的形势却陡转直下,似乎一夜之间外销订单开始向东南亚转移,给一度升温的国内服装行业泼了一盆冷水。2012年此趋势仍在继续。
据海关统计,2012年一季度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98.02亿美元,同比增长4.71%;出口数量59.74亿件,同比下降3.64%。其中,针织服装出口131.93亿美元,同比增长8.07%,出口数量41.90亿件,同比下降2.14%;梭织服装出口112.81亿美元,同比下降1.79%,出口数量17.84亿件,同比下降7%。2012年一季度服装出口平均单价4.1美元/件,较2011年同期提高7.33%,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服装出口金额占纺织品出口金额的57.79%,较2011年同期上升0.71个百分点。
从月度出口情况来看,与内销情况相近,1月和2月下跌造成的损失恐怕需要几个月的增长去弥补。3月份出口量、值双双回弹让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然而3月回弹力度的不尽如人意以及2011年3月份回弹后即一路下滑的前车之鉴却让不能不让我们对前景谨慎乐观。
外需下降造成的损失内需能否弥补 外需下降对行业造成的损失是否能够通过内需弥补?这个问题或许本身就是个悖论。或许我们需要增速下滑甚至同比下降的冰块给迅猛发展甚至野蛮生长了10年的行业降降温,冷静地考虑未来的竞争优势怎么塑造?内需短期内的确不足以填补出口下降的窟窿,但这个窟窿只要大小适中,将如同筛子一样过滤掉那些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不强的企业。长期来看,内需必然成为我们的着眼点。
在订单转移中控制国际供销渠道
订单转移高峰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目前似乎已经进入正态分布的缓和下滑区间,毕竟竞争国的产业刚刚起步,没有能力承接太多的产能。当前,东南亚裤子、裙子、衬衫这些常规产品的生产效率仅相当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不足50%,尽管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沿海地区的25~30%,但采购、物流、管理等成本极大地拉高了隐投入。然而这些国家的常规品进步速度不可小视,预计两三年后,常规品生产效率就能达到我国沿海地区的70%~80%,与我国内陆省份不相上下,第二波订单转移也将在那时再次启动,也就是西服、夹克等较复杂常规产品将拉开转移帷幕。
不必恐慌的是,尽管我国服装对美出口明显负增,但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服装依然占其从全球金额超过35%,高于越南20个百分点。与其在恐慌中被夺走份额,不如理性地在转型中让出应让出的部分、取得应取得的另一部分。说得直白些,我们必须在短期内投入极大的成本去打造和控制国际供销渠道,同时成为接单者和发单者。
失去的外销市场有必要抢回来吗 依靠要素成本和价格进行低位竞争订单抢回来也没有意义,无非是用中国的资源禀赋成全了海外消费者的享受。
对于新兴市场,我们必须竭力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不能以很低的回报服务了发达国家再去服务发展中国家,如果那样倒不如把这些资源投入其他更能够创造价值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