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高峰时的每吨3.4万元,直至目前的每吨1.8万元,国内棉花价格经历了一次惨烈跳水。近日,素有全国第一大棉花进口口岸之称的青岛,爆出“进口棉花压港70万吨”的消息,创了历史新高。今年以来持续走低的棉花价格,再度引发关注。记者走访石狮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发现,基于滞后性,目前泉州市纺织企业尚未感受到降价带来的利好消息,但纺织企业普遍反映,这一消息释放出“今年市场整体疲软”的信号。此外,棉纱供应已经超过企业需求,部分纱厂已做好“压锭转产”的准备。
【原因】游资炒高棉价 据媒体报道,在全国第一大棉花进口口岸——青岛黄岛港,一垛一垛的棉花正成为贸易商们的烫手山芋:两个月前还能卖出一吨2.21万元的价钱,现如今只剩下1.8万元一吨。而这些棉花的价格,在去年甚至达到3.4万元的峰值。更要命的是,即便是已经削去一半以上的售价,现在这些棉花还是卖不出去。4月份,青岛黄岛港压港的棉花还不到30万吨,现在却增加了一倍多,达到70万吨之多。
直到现在,石狮许多服装企业还对去年的棉价暴涨记忆犹新。去年一年,棉价就像坐上了“过山车”,接连经历了两波暴涨暴跌。在去年3月登上历史高位3.4万元/吨后,短短两个月现货价又迅速回落到近期的2.4万元/吨,暴跌近三成。
“每吨3万多元本来就是虚高。”棉花行业分析师认为,大量游资涌入炒作是推手。国内需求一直保持在800万吨左右,加上进口数量,供应远大于需求。在下游终端市场,国际消费市场复苏乏力,整个棉纺产品产量较往年大幅缩水,市场需求疲软,也在一定程度上拖低了棉价。
“实际上,今年新疆等棉花主产区还是稍微减产的,但是价格却降得这么离谱。”福建联邦三禾纺织贸易公司副总经理王荣华认为,人为炒作一直是被公认为棉花暴跌的主要幕后推手。
终端服装市场疲软 尽管棉价暴跌缓解了泉州纺织服装企业的成本压力,但是记者在石狮多家服装企业采访时,却并未感觉他们为此轻松。“今年服装企业的整体布料订单比往年锐减了30%~40%,就算品牌企业也是如此。”石狮一家大型纺织集团旗下服装企业的负责人张为民说,终端市场的信号层层传递,布行的订单减少,棉纱需求量锐减,对棉花的需求更低,现在可以说是供过于求。
“棉价下跌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疲软。”王荣华认为,他们公司今年的业务量与去年持平,但许多中小型服装企业已经没订单了。就算是棉花价格降得再多,他们也没需求。
【影响】中小型企业、 外贸企业受益 在石狮多家服装企业采访时,并未收到此次棉价下跌带来的利好消息。“棉花价格下降的影响有个滞后期,目前还没感受到来自供应商的降价信息。”张为民说,他们的企业位于长汀,当地一些纱厂已经开始“压锭停产”或者“压锭转产”,转向户外功能性面料市场。
王荣华告诉记者,该公司的面料30%~60%需要用到棉花,一个月大概消耗100万平方米棉布,但是他们是从纱厂购买,并不直接采购棉花,目前纱厂的棉纱报价为3.6万元/吨,价格没有太大变化。此外,棉价下跌的影响主要是那些靠“价格优势”生存的中小企业,像他们这种科研型的企业并不会感觉多大利好。实际上,对许多规模型的服装企业而言,随着人工成本、科研费用的加大,这些棉价下跌所带来的成本压缩已远远不够。
石狮一家外贸型布料行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便是在去年最高峰时,国外棉花的价格也比国内低数千元。国内纺织企业用棉成本比国外纺织企业高,出口纺织品价格却与国外产品保持同等价格,巨大的用棉成本差异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外贸型服装、纺织企业深受其害,产品报价上几乎没有优势。而此轮棉花降价,至少能在成本上释放出更多利润空间,在跟客户谈判时有更多优势。
服装价格难降 与去年的大起大落一样,今年原材料棉花价格下跌,但是在终端市场的服装价格却丝毫没有降价。石狮一家针织布行老板陈先生分析称,以一件成衣为例,原材料占成本的比例正在下降,人力成本占比则从原来的15%上升到30%,能源成本占比也从原来的10%上升到15%。
“对于那些一件衣服就要数百上千元的,棉价的这点波动根本不会有太大影响。”王荣华认为,特别是定位中高端的品牌企业,由于产品附加值较高,原材料波动对他们的影响更小。
此外,服装面料对于棉花的需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业内人士分析,现在服装面料比过去有了很大改进,市场上100%的纯棉衣服并不多见,大多数服装采用了锦纶、氨纶、麻、各种纤维等材质作为原材料。此外,人工费用上涨、销售渠道成本偏高等也是推高服装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